本报讯(晚报记者 蔡佳/文 还月亮/摄)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在持续的晴热天气中,今天正式进入中伏。都说三伏之中,中伏最热,而今年中伏有20天。所谓“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中伏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时节,它们强强联手、双管齐下,未来怎一个热字了得!
不仅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智慧,现代气象统计也证实,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锡城最热的一段时间。从事实来看,本周开启的新一轮高温强度比上一轮高,突破37℃“酷暑线”也比预计时间来得早。25日,锡城最高气温达到了37.5℃,成为今夏以来最热的一天,市气象台拉响了今年入伏以来的首个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昨天的升温势头也毫不逊色,早晨7:40,锡城气温已经上升到了34℃,以“跑”得最快热冠全省,只是这个“奖”拿着有点烫手。上午8:52,实时气温就触碰到了高温线,全市气温图已经一片通红。上午9:05,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将热量尽情地洒向大地,升温仍在持续,市气象台再次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就在无锡被高温包围之际,中午11点,市气象台突然发布了雷暴黄色预警。很快,天空雷鸣电闪,布满厚厚的云层,天色也暗沉了许多,市区、阳山、东北塘、锡东等地均出现雷阵雨,宜兴和桥地区还出现了小冰雹天气。明明是高温大晴天,怎么突然就“变脸”了?气象专家解释,此次高温强度升级,不仅在于副高的强大,而且在于副高和西南气流的完美配合。这对“搭档”走在一起成就了新热度,午后雷阵雨也是它们默契配合的成果。由于太阳辐射强烈,早晨到中午时分,地表水分蒸发得十分强烈。加上高空西南暖湿气流发展,水汽条件充足。到了午后时分,云朵里面的水滴饱和沉重到上升气流再也承载不住,就在大气的对流层摩擦并做下降运动,形成雷阵雨。不过,也多亏了这场降雨,昨天锡城的升温节奏得到抑制,最高气温最终定格在上午10:18的36.7℃。
目前来看,由于副高比较强势,近段时间晴热天气依旧是“主打歌”,最高气温维持在36℃—37℃,而城区因为热岛效应,最高达到37℃,最低气温也保持在28℃。要问无锡会热到什么时候?暂时还看不到头。明天开始,锡城的水汽条件稍微差一点,雷阵雨范围不会像昨天这么大,就算被“局”到的区域,降水量也不会太大。其实,在炎热的夏天,有时午后的一场雷阵雨会让气温暂时快速降低,但雨后很快就会回升,加上雨后湿度明显增大,人体感觉会更加难受,就像“烧烤模式”和“蒸煮模式”的随机切换。要想降温,还只能期盼台风的到来。可惜现在台风指望不上,在副高的控制下,一直到月底,锡城都将延续高温天气。最近不管出门在外还是在家休息,大家都要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多吃水果,老人和儿童等体质较弱人群注意保护。
评论
纳凉专区 不仅是为节俭者
炎炎夏日,无锡市民纳凉多了一个好去处,无锡地铁28个车站设置了纳凉专区(江南晚报7月25日A12报道)。
如今空调早已普及,人们呆在家中就可躲避酷暑,这种公共场所的纳凉设施似乎更多是为舍不得用电的节俭者而设,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曾经,夏日的夜晚左邻右里手摇蒲扇一起纳凉,聊着一天的家长里短,是很多老无锡的记忆。随着城市的变迁,这样的场面早已无法见到,高楼里的居民关上房门成一统。地铁纳凉专区的设立,对周边的居民来说,是一个交流的机会。
一方面,户户开空调,对居民来说,增加了电费支出,对社会来说,增加了能源消耗,“蹭凉”也算是为低碳环保作贡献。地铁站宽敞明亮、温度适宜,因此成了“避暑胜地”。在不影响乘客通行的前提下,地铁纳凉也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合理共享。无锡地铁为市民辟出纳凉专区,尽到了其作为公用事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地铁站作为公共场所,不可能拒绝蹭凉者的进入。对这一现象不加规范,纳凉中的不文明行为就难以管理。如报道中所说,没有设置纳凉专区时,有人随意坐在出入口楼梯上,或者把防汛沙袋当成凳子或靠背,甚至直接坐在过道地面上。这样的行为既影响其他乘客出入,也影响地铁站的文明秩序。堵不如疏,明确纳凉区域,为纳凉立起规矩,管理就有了依据,有利于规范人们行为,引导文明纳凉。 (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