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清乾隆大阿福长啥样 记者为您揭秘它的故事
2018-07-20 15:40:00  来源:江南晚报  
1
听新闻

  近日,关于举办首届“塑彩艺韵”惠山泥人精品展的通知,由无锡市文广新局下发至有关单位。即日起至9月20日,无锡将面向全社会从事惠山泥人创作的人员公开征集原创展品。届时,又将衍生出多少个版本的大阿福?我们拭目以待。都知道惠山泥人的代表是大阿福,无锡现存最早的大阿福是件清代遗存,现陈列于无锡博物院西区三层“泥塑雅韵——惠山泥人陈列展”常设展厅。这件清代大阿福究竟从何而来?记者为您揭秘。

  它是泥塑雅韵展厅的镇展之宝

  暑期以来,无锡博物院人气颇旺,惠山泥人陈列展厅是每个旅游团必定光临的地方。讲解员还没开口,安徽来的游客们就议论开了:“就是那个泥娃娃”“叫阿福阿禧的,还抱着狮子”……看来大家对无锡城市文化名片大阿福并不陌生。走进展厅,展柜里第一件迎接来宾的展品就是清代大阿福。大阿福身上有多处裂纹,不过神情泰然自若。对于这件文物,一旁的电子屏上只显示“大阿福清乾隆高24cm 宽18cm”。带着清代大阿福的来历之谜,记者请教了无锡泥人研究所所长赵建高。

  赵建高从一个传说讲起,因为惠山泥人的代表大阿福,就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传说古时山中住着一对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沙孩儿本领强大,只要一笑,山中野兽即俯首投入其怀中被降服。后人据此做了沙孩儿,怀抱青兽,呈微笑状,以镇邪气。沙孩儿生着一张圆脸,很有福相,故又被称为“阿福”,寓意吉祥如意。“博物院展出的这件大阿福,是清代中期的,双片模制作,无锡话叫‘盘龙头’大阿福,‘烂泥模模’又叫‘烂泥菩萨’。”赵建高说,大阿福跟惠山寺有关,传说沙孩儿就是小和尚。

  赵建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无锡惠山泥人市级传承人,致力于泥人创作与研究几十年,对这件文物也有专门研究:“头戴牡丹花,寓富贵;身穿五福衣,寓纳福;胸佩长命锁,寓长寿;怀抱青毛狮,寓辟邪;足登粉底靴,寓登第。”清代大阿福造型简练稳重,盘膝而坐,面型饱满,笑盈盈,胖墩墩,鼻直口方,头梳菱形发髻(盘龙头),双臂下垂怀抱青狮,色彩富丽,采用红、黄、青、绿等原色对比使用,覆盖同种色纹样,勾金银线,堪称“教科书式”惠山泥人专用造型。后来,一代代泥塑传人在这一造型的基础上生发出无数版本的大阿福。

  来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抢救性征集

  关于惠山泥人,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早期的惠山泥人,除大阿福、财神等造型,主要是小花囡、猫、鸡、春牛等泥耍货。清朝初期,用模具刻制泥胚制作耍货泥人的同时,出现了手捏泥人。乾隆年间,惠山有了从事季节性生产的专业泥人小作坊。清中期后,无锡形成了米市、布码头、丝市雏形,加上惠山庙会、香会盛行,惠山古迹闻名遐迩,惠山泥人便由客商贩卖流传至各地,促进了行业发展。这件清代大阿福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这件清代大阿福的发现,要感谢南艺教授张道一,他还健在。”赵建高介绍,1952年,张道一大学毕业后到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前身)任教,作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佼佼者被派来无锡参与抢救、保护惠山泥人。当时,无锡市文联和华东艺专计划联合筹办《无锡惠山泥人展览会》,定于1953年春节展出。为能完整呈现惠山泥人的历史,张道一等人就到惠山一带挨家挨户找寻老作品,连百姓家的床底下也找了个遍。这件清代大阿福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被发现的。可惜找到的时候是破的,后来才粘好。

  1972年正值文革时期,为保护好泥塑文物,在泥人厂工作的赵建高跟同事们一起把老作品装箱,藏到了泥人厂老房子创作室的阁楼上。1978年,泥人研究所恢复后,这批泥塑又一度藏到了研究所的阁楼上。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无锡泥人博物馆(在惠山王武愍公祠内)开馆,这件清代大阿福作为泥博馆的镇馆之宝才得以正式亮相。这段历史也收录在《无锡市志(1986~2005)》中。2001年,赵建高任泥人研究所所长、泥博馆代馆长。2008年,无锡博物院建成开放,泥人研究所将数百件泥塑珍品转交给博物院,其中就包括这件清代大阿福。

  (记者乐章/文、摄)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