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微自治”激活村巷治理动力
2018-07-19 15:3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本月起,惠山区洛社镇秦巷村农村生活污水接管工程启动。村委副主任徐兆丰惊喜地发现,9天来只有一次被村民代表“请”到现场解决问题。而前4年,在这项按年度推进的工程期间他每天上午都要到现场,随时应对村民各种问题和矛盾。

  这源于该村去年推行的乡村“微自治”,激活了乡村治理动力,如今村民反映至村委的矛盾、意见,较之前每年近200件下降60%以上。“农村不比城区,10名村委工作人员要管理约1万名村民和外来人员,既要处理繁重的行政事务又要管邻里矛盾,忙得团团转,效率也不高。去年起110名村民代表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小组,大事不出村’。”村党总支书记孙晓刚说,乡村治理面临着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微自治”恰好是补上群众参与不足的一剂良方。

  为解遇暴雨频受淹难题

  “微自治”落地

  “老早一下大雨,我就睡不着觉,担心屋里会进水。去年这个老问题终于解决了,我也安心了。”70多岁的村民张榴娟谈起这事,眯缝着眼笑了。

  记者看到,张阿婆家那一排8间木屋门窗陈旧,已有五六十年历史,“窝”在门前路面及四周民房下,和最高处相比落差有近1米。张阿婆说,由于这些年村里近10条河(塘)被填没或截断,这8间老房从2010年开始就经常受淹,有时积水高达30多厘米。

  “不能让老百姓的‘痛点’变成村级治理的‘弱点’!”去年初,新一届村委班子开始将更多财力、精力投入到为百姓解难题上来。但和前几届村委班子一样,他们先后10次和张阿婆家附近10余户村民协商借道屋前场地重设排水沟,均因部分村民不愿意而被搁浅。而再过3个月就进入汛期了,这事亟需推进。

  在一次乡村治理培训课上,孙晓刚受到启发:一个行政村由若干自然村落组成,光靠村委很难把没有资产、利益关联的村民统一起来达成一致行动。何不利用自然村落内村民同宗同族,血缘关系、利益关系紧密的特点,请他们协商解决问题?他马上在村委会上提出开展“微自治”建议,获全票通过。去年4月,该村以张榴娟所在的孙巷片为试点,按每个村民小组选出2-3名代表、且80%以上村民签字认可的形式选出了30多名村民代表,明确村民议事会议事原则,并要按“听、提、议、执、监”议事流程进行。

  当月,这些村民代表召开议事会,分成几个小组到这10余户村民家做动员。村民代表邹晓明说,他和另两位代表每天到村民家唠家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5天后,这些村民都想通了,同意在其场地下排设地下粗口径雨水管,将雨水引至孙巷浜的改造方案。去年6月初,长达80米的地下雨水管铺设完毕。当年汛期,张榴娟等村民家不再受淹。

  变村落为自治单元

  村民有了自我管理权

  “易涝房”变“安全屋”一事,让该村委看到了“微自治”的成效。去年下半年开始,该村对其他3个村落也推行“微自治”,村民代表由之前的40多个村民小组长转为110名村民自己选出的能人、德高望重的人,并逐步形成“村党支部+村委+村民代表”的多元治理模式。各个村落的村民议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集中学习政策,收集社情民意,供村委会决策参考。村民矛盾纠纷,先在村落内调解,调解不了的再转到村委会。村落公益项目建设,让村民们自主决定,协商实施。

  夏日午后,外面骄阳似火,该村配有空调、书柜、电视机的“先锋驿站”内却很清凉。80岁的孙听根说,这是孙巷片村民的党员活动室和农家书屋。以前,这里的数十名老人要读书看报、了解时政,得顶着大太阳走近20分钟赶到村委活动室,很不方便。现在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学习、休闲的便利了。

  让他骄傲的是,先锋驿站由该村闲置了20多年的废旧粮饲加工厂改建而来,改建成什么、怎么改建都由村民解决。想当初,不少人跑到村委,表示想将这间60多平方米的陈旧老屋改造成小超市、小作坊或棋牌室等,也有村民认为这么做不妥,人流量一多会影响周边村民出行、休息。“村集体资产管理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盯着盈利,还要考虑环境、村民需求等。”该村委协商后,将此事交由全村村民代表会议和孙巷片村民议事会商讨。大家一致通过将其改造成先锋驿站。

  “‘微自治’真正让村落变成了自治单元,村民有了自我管理权,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孙听根说。他们引进了施工队并每天监督工程进度,这间原本大梁倾斜、门窗破败的旧房子不到3天就被拆除,不到3个月就建成了“先锋驿站”并投入使用,成为村里建设速度最快、村民满意度最高的公益工程。

  群众带动群众

  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微自治’增强了乡村治理动力,治理效能亦得以提升。”孙晓刚说。

  今年初,该村首次将不符合村级救助条件的8名村民“移出名单”,初步实现了精准救助。1月,村里需年终照顾的困难群众对象,不再由村委会讨论决定,交由孙巷片、前泾片、后泾片和东泾片4个村落的村民议事会评审,最终8人未通过评审。

  “之前村委人力有限,没法及时发现所有困难人员看病费用与实际不相符等情况。而村级救助以村民书面申请为前提,一些村民碍于面子不愿申请,村委难以及时察觉。”孙晓刚说。“微自治”借助群众力量精准确定了救助范围,并能更准确地按其实际情况发放相应等次的救助慰问金。事后村民们都说,这样的村级事务办得更公正、透明,没有人不服气的!

  77岁村民陈雅珍屋门前的小路正在原先2米宽的基础上再拓宽0.85米。建成后,救护车、消防车就能进入,小路旁120户村民的安全保障得以加强。“是‘微自治’让我们争取到了自己的权益。”陈雅珍说。

  去年底,村民代表向村委建议将小路最窄处的企业厂房围墙往里收缩,把路拓宽,企业损失的面积可通过加高厂房来弥补。经过10余次协商后,企业老板同意了。今年5月,厂房后15户村民发现其围墙造到近7米高,影响村民采光,立即向村民议事小组反映。在村委、村民代表坚持下,又经历20多次反复协商,老板同意将层高降低至村民认可的高度。“如果没有村民推动,这个难题很可能卡个一年半载。如今预计再有2个月小路、厂房都能完工了。”孙晓刚说,乡村振兴之路上,“微自治”已成为村级机构加快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加速器”。

  记者朱雪霞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