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庆祝改革40周年 小小户口本 见证大改革
2018-06-27 09:5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27日讯 户籍制度改革,关系着农业转移人口的生存发展,关系着城镇化的进程和质量,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一本小小的户口本,薄薄几页纸,见证了我市不断推向纵深的户籍制度改革,记录了一座城市不断走向开放的步伐。

  家住槐古二村的顾师傅年过六旬,身为一个正宗的无锡人,他年轻时也因户口烦恼过。“我家原来住在大娄巷,是标准的城里人。1969年前后,我家兄妹5人分别到马山、响水、建湖等地插队,户口也跟着去了农村。后来虽然落实了回城政策,但当时迁户口很困难,5个人不能一起把户口迁回城。我1977年第一个回城,直到1979年我们兄妹5人才在户口本上‘团圆’。”顾师傅回忆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户口就是命根子。就算我人回了城里,只要户口没迁上来,就找不到工作,领不到口粮,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从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物资供应紧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对粮食、食油、棉布、肥皂等若干重要的农副产品、生活必需品及日用工业品等实行按人口定量供应的办法,以保证每个居民能够得到一份必要的生活资料。由于经济形势困难,必须通过户籍政策控制城镇人口机械增长,因此户籍制度非常严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解决上山下乡回城安置、解决夫妻分居和子女投靠等问题,我市办理了大量迁移手续,但政策导向仍以“收紧”为主。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户籍政策才逐步放开。

  无锡人想把户口迁回来不易,外地人想把户口迁进来更难。老家在盐城阜宁的朱女士夫妇打拼了十多年才终于“熬”成无锡人。早在1993年,才20岁的朱女士就来到无锡打工,随后在无锡成了家。但由于当时落户政策十分严格,夫妻二人的户口一直留在苏北农村。女儿出生后也因为没人照顾又上不了无锡的幼儿园而被送回老家。“做父母的总想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且无锡的教学质量肯定比我们老家强,但是落不了户没办法啊。”直到2007年,朱女士一家终于符合了购房落户的条件,一家三口都办了无锡户口,女儿也顺利进入了无锡的公办学校读书。

  朱女士一家能够成为新无锡人,得益于我市2003年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那一年,全市范围内取消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户口性质,统称为“居民户口”。放宽了人才引进、经商投资、购买商品房、居民家属投靠户口迁入条件。随后的十几年里,我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购房落户、投靠落户等政策不断放宽,越来越多的外来人才、建设者投入无锡的怀抱。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今,无锡市户籍人口增加了65万余人,这相当于改革开放前无锡市区的总人口数量翻了一番。

  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一大队大队长朱立农上世纪80年代从警,已在公安户政条线上工作了30多年,是改革的践行者,也是改革的见证者。他说:“以前,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审批材料。经常有人为了迁户口来托关系、找熟人。从1976年到2004年,市公安局每周一、三、五会开放户政接待业务窗口,接受因不符合政策或其他特殊情况的咨询和求助。现在,我们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审批转为服务。派出所的户籍窗口每个工作日都开放。只要符合条件,办理户口迁移根本不需要托关系,如果不符合条件,找了熟人也办不成。”

  2015年,随着新的居住证制度全面推开,无锡的户籍制度改革又迈出了崭新的一步。今年5月,家住靖海新村的张先生拿着江苏省居住证顺利为女儿在辖区内的公办幼儿园报上了名。“以前拿着暂住证是没办法在无锡上公办幼儿园、公办学校的。现在有了居住证,我们的孩子就能和无锡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太好了!”张先生说。目前,持有江苏省居住证在无锡可以享有社保、救助、教育、医疗、计生、证件办理等11大类25项公共服务。“附加值”的逐步剥离,让户籍不再是人口流动的束缚。

  日前传来喜讯,无锡第三次获内地宜居城市第一名殊荣。今后,肯定有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想到这座宜居城市来生活。城门敞开后,随迁的子女入学、异地高考等教育问题怎样解决?居住证办下来了,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怎样并轨?答好这些改革题,无锡定能以更开放之姿迎向未来。(记者惠晓婧)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