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22日讯 夏收时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好消息频传。经过端午小长假的持续奋战,太湖隧道主体工程湖中第一仓围堰合龙并完成抽水,第二仓主体工程围堰也已开建,这意味着,这一目前国内最长、最宽的水下隧道的主体结构施工正加速推进。被誉为“沪宁第二通道”的苏锡常南部高速竣工后,将有效改变无锡对外出行主要集中在城市北部的现状,缓解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交通压力,充分激活太湖新城、马山等沿太湖地区发展活力。另一头,欢呼声从无锡地铁3号线建设现场传出,经过连夜奋战,3号线一期北栅口三院站至无锡火车站左线盾构机已安全到达无锡火车站,实现了地铁3号线技术难度最大标段区间隧道的贯通,为加快无锡地铁新线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光回转至2016岁末,随着蠡湖大道、江海西路快速化改造等一批重点道桥项目集中开工,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振奋人心,更彰显着: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一同吹响了奋进的“集结号”。
前进,是时代之音。从当年2.5平方公里“龟背壳”城区到如今1643.8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从上世纪90年代我省第一条高速沪宁高速通车穿城而过,到现在市域内高速公路成网;从新世纪初期三轮城市建设行动开启,到快速内环、机场、地铁融入百姓生活……我们共同见证了无锡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综合交通体系成形,城市骨架不断拓展、能级持续提升、活力竞相迸发。
忆往昔,令人心潮澎湃的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果断和决心。
“传统观念里,搞城市建设是花钱,搞经济建设是赚钱,先抓经济还是先搞城市建设?多年的经验让我们意识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回望过去,正是能及时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轮驱动,才让无锡有了如今的城市面貌。”原市政协副主席荣德海忆当年感慨万分。他说,一直到2000年以前,无锡的交通基础设施还十分滞后。城市路网不成体系,对外大交通衔接不畅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城市发展。于是,痛定思痛,新世纪初期一场“坚持道桥优先”的基础设施“补短”战役打响。2002年开始我市启动实施三个三年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开启了在城建史上刻下鲜明印记的黄金发展期,也为城市发展赢得了空间。
一条太湖大道,拉开了无锡大规模城市交通建设的序幕。“太湖大道一头连着沪宁高速、一头连着太湖风景区,极为重要的交通和景观功能,使其成为当时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的‘开篇之作’。”时任市重点办主任的荣德海认为,这一工程在无锡城建史上最大的意义是为无锡人“拓宽了思路,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城建的良好氛围”。
太湖大道的前身是上世纪90年代分期分段建设的金匮路,改建前这一4车道的水泥路已是高低不平、通而不畅。“2002年2月11日太湖大道开工建设,10月1日前就宣告通车。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14公里、当时无锡最长的一条城市主干道,开创了无锡城建史的辉煌。”荣德海说,当年对金匮路开挖重建时,社会上有不少质疑声,问“有必要吗?”而当同年10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无锡火车站、太湖大道、太湖广场以靓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时,立刻引发了“万人空巷看城建”的热闹景象,极大振奋了人心。
一条快速内环完善城市路网,实现“零”的突破。2005年启动建设、全长29.3公里的快速内环是我市首个高架快速路系统,如今已成为不少市民出行的必经之路。以2008年10月快速内环的通车为里程碑,随着机场路高架、高浪路高架、新华路高架、太湖大道东段高架、通江大道、金城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纷纷建成,以及兴源路、兴昌路等准快速路竣工通车,锡城快速路网格局逐渐清晰。交通引领城市发展,道路建设也带动起新城的崛起。蠡湖新城、太湖新城、惠山新城、锡东新城的亮相,让无锡城市格局进一步破茧而出,蜕变为一座现代化湖湾型城市。
机场、地铁打造立体空间交通格局,为释放城市能级提供更多动力。“现在出行,最大的感受,就是选择方式多了。出门可以坐公交、地铁,出无锡可以选高铁、飞机。”这是锡城市民的普遍感受。“地铁、机场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标配”,市规划局人士介绍,为此,我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航空产业。目前,每天,有150架次航班通过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从无锡直飞9个国家和地区、24个国内城市;地铁1、2号线于2014年中、年末相继通车运行,地铁1号线南延线和3、4号线正紧锣密鼓开建,待三条新线建成后,无锡轨道交通可成网、激发起乘数效应,便利市民出行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
市发改委人士介绍,站在“万亿后”新的发展起点,打造更为顺畅的市域、区域性通道是无锡的发力点所在。当前,我市正重点推进凤翔路快速化及北延、宜兴通用机场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宜马快速通道、锡澄城际轨道S1线、硕放机场改扩建、盐泰锡常宜铁路、锡宜高速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以交通为引领,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活力之城正大步走来。(记者王怡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