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老人跨越数字鸿沟:靠子女?靠社会?
2018-06-21 09:4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21日讯 去超市买东西,别人都在用手机付了,咱还是等着付现金找零算半天;中午一个人不想做饭,外面下雨或是烈日,在手机上点个外卖咱不会。年轻人在手机上点点就能完成,不少老年人也想跟上这个新时代。据了解,现在锡城不少地方都办起了针对中老年人的智能手机班,在银发一族中相当有市场。

  现场:手机与电脑同屏,全程可用手机拍摄课程

  “姚老师,不让陌生人加微信,该从哪里入手?朋友圈里有人一天要发好多条图片,有人还做微商,怎么屏蔽他们?”在曹张新村第三社区的电脑教室里,20位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济济一堂,认真发问,并在手机上同步操作。他们学的就是智能手机的操作,本月即将“毕业”。这也是江南大学退休的老教授姚鸿滨继老年电脑班后,首次尝试举办银发手机班。

  每周一和周三,姚鸿滨都会准时到场上课。课上会播放深圳一家公司所做的云课堂100讲,都是几分钟的短视频,每次上课可以放10集。但仅靠这些显然不够,他利用华为手机助手,实现了和电脑同屏的联机。这样可以在手机上操作,电脑同时显示,课程很直观,也避免了制作ppt这样演示文档的繁琐。除此以外,他还要在视频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整理,去掉一些过时的内容。

  学员上课不要做笔记录,一些课程要点姚鸿滨都制作在文档上,可用手机拍摄后带回家。除此以外,他还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员回家完成操作,以此来巩固课上所学。

  这个手机班因为刚开始尝试,姚鸿滨只招收了20名学员,可报名人数还是翻了倍,只能按先来后到排名。他和学员约法三章,除了生病这样的大事情,请假不能超过两次。春暖花开的春夏之交非常适合出游,有人为了上这个手机班,只能放弃上半年旅行时间。除了手机基础知识、微信之外,课程设置了手机应用软件的知识,比如百度地图、网约车、美团、火车票订购软件等的使用。

  反应:我们跟上这个时代的节奏了,生活变得更方便

  对于手机班,82岁的高诞淮找过好些。他发现,有些是专门教人如何做音乐相册的,有些是专门教人如何用手机摄影的,但姚鸿滨的课从手机的基础知识讲起,针对的是零基础的老年人,里面所涉及的许多内容都是老年人想学、想用的知识。“我参加过一些机构办的免费手机班,但推销保健品40分钟,真正讲手机应用的不到20分钟”,高诞淮说,社会上的办班良莠不齐,让他觉得很无奈。

  77岁的程日敏是从姚鸿滨的电脑班一路跟随而来。他说自己挤都要挤进这个班,玩转手机,才让他觉得自己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步子了。他虽然有一些手机基础,但来上课后还是觉得收获很大。比如,老年人视力下降,喜欢看大字,在课上,他才知道原来有4个地方可以进行字号设置。

  在手机班中,大家都可以随时提问,互相切磋。上完课,再加回家练习,基本能掌握90%的知识,这让姚鸿滨很欣慰。他准备得很认真,将上课的视频全程进行了录播,“回去能看看哪些知识点还没讲透”.他也有意和电脑班一样,将课程做成光盘,让老年人在家也能学。或者能通过志愿者播放课程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复制到更多的社区造福老年人。63岁的沈维是姚鸿滨培养的志愿者之一,他对手机玩得已溜,他也在向姚鸿滨不断学习知识。

  其实几年前,姚鸿滨自己也很排斥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太耗电,每天都要充电,可麻烦了”。可后来等大学同学建起微信群后,他觉得这已是时代趋势,应该顺势而为,便开始启用智能手机。

  高诞淮是这个手机班里最年长的学员之一。“我原来对手机很拒绝,觉得有部电话就行了,后来发现微信上发消息方便且无需任何费用”,高诞淮说,儿女淘汰下来的智能手机都还不错,他有心想学,又担心各种网络诈骗事件,止步不前。参加手机班后,他如老师嘱咐,将一张存有少量现金的银行卡绑上手机,通过微信和支付宝进行转账,现在出去买东西只需要带少量的钱都行,感觉很方便。

  “姚老师和我说‘录取了’三个字时,我好开心”,高诞淮说自己是候补队员,有人有事退出他才捡了个漏。当时姚鸿滨在电话里和他讲规矩时,声音听上去特别严肃,他还有点怕这个老师,上课时却发现老师很亲切,让他安下心来。

  对他来说,学习智能手机可不是赶时髦那么简单的事,“以后看病可以在手机上挂号不要排队了;买火车票也能足不出户,多省事啊;在微信里看看朋友圈,日子也不那么孤单。”高诞淮说,学习中始终感觉身心愉悦,收获很大。

  困难:自建机房打造硬件,自掏腰包给志愿者支付补贴

  曹三社区电脑房里的电脑是姚鸿滨自掏腰包购置的,这些机器从电脑班一路用来,使用情况比他想像的好多了。除了其中的一两台因机器本身原因外,志愿者自行打扫,走时切断电源,维护得相当好。与大规模集中式上课相比,社区手机班离家近,可兼顾家庭和学习,一直是姚鸿滨心目中较为理想的授课场地和模式。

  这次课程,他沿用了电脑班的方案,邀请了志愿者当辅导老师,这样可及时回应学员遇到的问题。与之前不同的,是他的手机班没有申请公益创投之类的项目,但他还是按照老规矩,会给志愿者一些课时补贴,这些钱都是他自己从退休工资里抠出来的,“马上养老金又要涨了,就当没涨吧”。许多学员都提出,他们愿意付一些学费,但姚鸿滨不同意,认为项目是公益的,坚决不收一分钱。高诞淮说,姚老师的这种精神让他很感动,期待在合适的时候,自己也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将老师的爱心传递出去。

  不过,姚鸿滨担心的是,如果这样的公益模式要复制到其他社区去,仅靠他一己之力是不行的,他还期待有一些赞助能给志愿者们落实些微薄的课时津贴。

  意义:推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实现老年人精神养老

  79岁的陈林鑫家住瑜璟湾,乘53路公交车赶到曹张新村上手机班,“有时等车都要20分钟”,他却乐此不疲。每次上全日课时,他就简单吃个饭,这里能手把手教,学员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在他看来,这个班解决了老年人渴望学习手机却没有人系统上课的难题。来到这里上课的人也水平相当,不懂可以大胆提问。

  其实像这样的智能手机班,江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金元也在推广。他今年申请了公益创投项目,让学生当志愿者,在多个社区进行授课,这被他称作老少互学的代际促进方式。负责南尖社区的大学生陈浩铭说,他每次上课都能感受到老年人的热情,老人总是体贴地给他倒水,有人要外出也会及时向他请假,颇受尊重。他记得今年滴滴外卖在无锡搞活动的时候,他就教会了老人如何下载软件、注册账号来点外卖,老人特别开心,教室里坐满了人。

  在教学过程中,他也常听老人们说,现在子女们智能手机更新淘汰很快,可是又没空来教他们使用。有的老人有心想学,遇到问题,子女们三下两下就搞完了,把手机丢给老人说“帮你弄好了”,可是下次遇到问题老人还是不会。如此反复,子女们一句“讲了好几次”了,常令他们不好意思再发问。还有老人反映,之前因为不会使用手机支付,去超市买东西都会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用手机支付不容易收到假钞,也更便捷”,有老人表示,没人教,他们不敢用,怕出什么漏子。在陈浩铭看来,其实子女们不是把手机扔给父母就行,而是要告诉老人怎么用。在他看来,老人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市场很大。

  王金元则表示,他当时考虑开办老年人智能手机数字课堂,就是感觉在经济发达城市,这是一种较强的精神需求。随着无现金社会的来临,需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解决数字化社会老年人被边缘化的问题。在一些老年人看来,这种推广,对解决子女后顾之忧和减轻养老压力有着重大意义。有老人开玩笑说,今后自己病了,能自行在手机上叫辆专车在楼下等,住在医院,有想吃的,手机点点,都能减轻子女和老伴的不少麻烦,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深层养老的难题。让老年人赶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享受科技的进步,对老龄化社会而言,能减轻各方的压力。

  (记者黄孝萍文/摄)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