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做好“加减法”激活生态经济“乘数效应”
2018-06-14 09:0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14日讯 接过宜兴周铁镇陆晓明的名片,下意识地看了下他的头衔:天源焊割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而就在一年前,他还是一家化工厂的老板。“化工企业开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关停是迟早的。”当时镇里来找他签关停协议,尽管内心纠结,但他二话不说就签了,“快50岁的人,不想离开家乡发展,那就只能改行”。带领原班人马转战机械装备产业,短短一年多时间,陆晓明就在激光切割这个细分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枕江抱湖、山水相依,经历过太湖供水危机切肤之痛的无锡,以铁腕之姿,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省委书记娄勤俭给无锡出了一张充满期许的试卷。推进生态现代化,努力建设现代化形态中的无锡,是高质量书写好“无锡答卷”的题中应有之义。

  站在万亿GDP的新起点,惟有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做好“加减法”,才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为当好领跑者积蓄绿色动能。

  做好生态“减法”,减去的是污染与环境负担,夯实的是绿色发展根基

  近日,环保部门来到新吴区坊前老电线厂园区内“回头看”时,只见这里静悄悄的,生产管线和设备已被全部拆除、原料桶整齐叠放在厂区一侧,等待专业搬迁队伍清场。周边居民主动前来为执法人员“点赞”:“家里终于可以开窗通风,再也不用忍受臭味和灰尘了。”而三个月前,这里“隐匿”着近10家小作坊,违规进行塑料粒子、涂料等生产经营活动,现场机器轰鸣、粉尘弥漫、污水横流、废弃原料桶随意倒在地面。

  同样的地方,不同的景象,脱胎换骨的背后是一场名叫“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的行动。在环境保护面前,无锡一向毫不手软。

  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守住“生命线”,无锡不遗余力。近年来,我市以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的气魄,开展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工作,做好生态“减法”。数据见证变化:2016年至2017年的两年内,我市共压减钢铁产能290万吨,压减数量全省第一;去年关停275家化工企业,全省第一。

  “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的集中体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晓虎一语中的。他认为,无锡“个小能量大”,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资源需求矛盾的突出,必须以严格的标准治理环境,为经济发展腾挪更多空间和环境容量。

  “太湖供水危机是无锡生态治理的分水岭,自此无锡花大力气搬迁沿湖重污染企业、调轻产业结构,不过相比较而言只能算‘赶了个晚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把宜兴与毗邻的长兴作了比较:早在2003年,长兴就砍掉了涉及几十亿元工业产值的污染企业,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当我们启动落后产能淘汰时,长兴已经走过‘阵痛期’;当我们开始重视环境治理时,长兴已经用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引来绿色新兴产业争相落户。”该人士表示,无锡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32%,逼近警戒线,“不把污染、低效产能的笼子腾出来,怎能引来更多金凤凰?”

  对标找差,无锡态度坚决。整治污染,今年再出重拳。我市将“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列入年度环保工作的计划,剑指环境污染严重而经济贡献度低甚至为零的企业和作坊,计划11月底前完成。截至目前,已关停取缔逾500家“散乱污”企业。与此同时,今年前四个月,无锡GDP、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速在全省领先,规上工业综合能耗不升反降,进入“十三五”后首现负增长。

  做生态“减法”,不是放弃经济发展效益,而是创造更加绿色的GDP。

  做好生态“加法”,增添的是自然和谐色彩,加持的是高质量发展动能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治污,还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与保护并不矛盾,紧邻五大湖区的美国威斯康星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戴晓虎介绍,上世纪70年代起,威斯康星州着手治理密歇根湖水体富营养问题,40多年的治理带来巨大的环保“红利”:全州有434家公司和组织致力于环保事业,业务范围包括工程、再循环、危险废品处理和设备制造等,形成世界上最为密集的水循环处理产业集群。

  “过去西方国家面临环境污染问题时,他们直接通过产业转移的办法来解决。但中国不能效仿,无锡亦如此。”戴晓虎认为,无锡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产业强市的定位任何时期都不能动摇,“目前国家对环保的关注与投入力度前所未有,随着生物、化学等一系列学科的交叉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监测技术手段的发展,我们会在污染控制和循环产业链发展方面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调绿、调轻产业结构,已经让一些企业尝到甜头。惠山区某钢铁企业投入近4亿元进行技改,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超过一半。企业负责人林捷认为这笔钱投得很值:“环保有形之手,让钢铁行业走出恶性价格战的泥潭,企业有更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技改。”而新三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则从打造的“城市矿产”循环链获益良多,“一辆报废汽车经无害化分解后,可提供30多种原料。”以废钢为例,每月能为一墙之隔的新三洲特钢厂供应2500吨左右,节约了一大笔原料费。

  循环经济在我市方兴未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循环产业链较短,横向耦合度和整体关联度均不高已成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通病’。”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矿产”这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智能化收运、精细化分离、高值化利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优化。

  强链、补链,我市还有一个“富矿”亟待挖掘利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环保产业在全国起步较早,但近年来的领先地位不再突出,产业发展不均衡、慢进则退的忧虑一直萦绕心头。以宜兴环科园为例,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以环保产业为主题的园区,在“做大规模、做强企业、形成集聚、创新模式”的目标指引下,仍有很大的发力空间。

  “直面问题,再度启航犹为未晚。”该负责人称,我市环保产业应当发挥已有的产业集群效应,更加积极参与流域治理和区域环保服务,主动介入国内外环保政策修订、产业标准制定和市场秩序构建,重点扶持环保服务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保高端装备及系统集成中心,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才能成长为无锡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做生态“加法”,不是增加负担,而是创造新的机遇和空间。

  做好“生态+”文章,激活生态经济发展的“乘法”

  “生态+”,前提是生态佳。

  “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是产业生态化的落脚点,更是生态产业化的大前提。”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在她看来,无锡要更好发挥“生态+”的乘数效应,必须不欠新账、努力还旧账。不欠新账,就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还旧账,关键是看如何补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短板”。

  “不欠新账、还清欠账,守住环境质量改善底线是核心任务。”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东多次参与无锡生态规划制定等工作,对无锡的环境问题了然于胸。他认为,近几年来无锡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总体上看,无锡还没有迈过“高污染、高风险”的阶段,而想要获得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必须先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

  日前发布的2017年无锡市环境状况公报正视这一问题,为全市生态环保工作下了这样的定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市环保部门拿出几份密密麻麻的表格,上面排着2018年度要开展的261个治太重点工程、1208个治气工程项目、26个土壤治理重点工程,以及两份名为市区固危废处置设施三年建设计划和“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计划的文件。“当前我市生态环境的突出短板主要表现为水、固废、‘散乱污’企业、大气和土壤,应当把有限的治理资源用在这五个关键处,促进全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

  “有了绿水青山,也不一定就是金山银山。”朱晓东认为,只有把“生态+”理念渗透到发展的“骨髓”里,才能催生出新业态、新经济。他以贵州省为例说,在选择发展战略时,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展了“零污染”的大数据云计算,如今该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跃居全国前3位。戴晓虎的观点与朱晓东不谋而合,他认为,无锡要和国际接轨,生态环境质量应当执行更严格的标准,以一个国际化、山清水秀的城市标准来自我要求,紧抓产业特色不放,充分发挥绿色工业、特色农业等产业比较优势,并通过科学决策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些实践已证明这一路径的可行。上汽大通在VOCs治理过程中,紧盯高温排放的烟气,通过技术攻关,将这一余热用于生产基地供热管道的保温,每天节省近6万元的燃气费,引得国内同行争相前来“取经”,“生态+产业”,让无锡更宜业。美丽乡村建设中,江阴璜土村引入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封堵各家化粪池,并对村里的河道进行清淤整治,河道告别“黑臭”后,村民在花园般的家中致富,“生态+服务”,让无锡更宜居。

  做好“生态+”文章,让美丽山水和科学发展理念激情碰撞,发生化学反应,我们必定会迎来令人惊叹的“乘数”效应。(记者晓亮 美梅 寅枫)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