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聚焦不老的风景 别让无锡老桥沦为尴尬的遗产
2018-06-07 14: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7日讯6月9日是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第11个国际档案日。由无锡市档案馆和无锡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联合主办的《无锡老桥影像文献展》将于9日14时在无锡市档案馆一楼展厅开展,向观众展示至今在无锡(含江阴、宜兴)发现的宋代至民国建造的200多座老桥。影像中的无锡老桥大多现存于世,它们是“活着”的遗产和档案,它们命运不尽相同,期待这些不老的风景不要沦为尴尬的遗产。

  风景

  金莲桥、鲸塘桥、紫金桥

  从小生活在水乡的人们,哪个记忆里没有青石板桥?河网有了桥的加持,水乡便有了灵气。而勾连起河网的石板桥影影绰绰,多少人来车往,在此上演着水乡人家的悲欢离合。老桥是“活着”的遗产和档案,如同清名桥成为无锡枕河人家的历史缩影。只是它们早已不再生计匆匆地“忙碌”,进化为对月邀歌之地。感谢无锡市城建档案馆声像室主任、摄影师朱晓光,他不辞辛劳,把这些老桥在四季中的模样收进镜头;感谢城建档案馆为老桥一一建档,编著出版了《视觉档案——无锡老桥》地方文献。

  这200多座无锡老桥,九成是文保单位或文物控制单位,它们是当地不老的风景。其中,最早的是建于宋代的惠山寺金莲桥,同时代的还有无锡阳山的陆墟桥、江阴南闸的紫金桥等;其余老桥大部分建于明清两代,如无锡的清名桥、乐稼桥、钱公桥,江阴的司徒桥、安乐塘桥,宜兴的鲸塘桥、扶风桥等。老桥风貌各异,根据位置及功能可分为运河桥、镇(乡)河桥、村落桥、便道桥、小路桥和景观桥,根据形制又有单孔、多孔石拱桥、平顶桥等。前阵子,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调查了无锡水文化遗产。调查结果显示,无锡地区老桥保存数量最多的是宜兴,超过100座,江阴第二、无锡市区第三。综合来看,三地老桥中,当属清名桥、金莲桥、紫金桥、鲸塘桥保护状况较好。

  金莲桥是省级文保单位,又名“金蓬桥”,建于北宋靖康年间,桥身长10.7米,宽3.4米。明天顺四年(1460)惠山寺主僧楚石曾对桥进行过大修,后历代重修,不断更换风化、腐蚀了的构建。位于宜兴市徐舍镇鲸塘村的鲸塘桥也是省级文保单位,保护较好。该桥为三孔石拱桥。明代捐建,清康熙年间重修。桥全长52米,中孔矢高5.4米,跨度9.8米,两孔矢高3.8米,跨度7米。鲸塘桥结构严密、造型美观、气势宏伟,是宜兴现存最大的石拱桥,至今仍是居民出行的通道。坐落在江阴市南闸镇涂镇村的紫金桥是江阴唯一遗存的宋代桥梁,市级文保单位,该桥因年久失修而倒塌,2004年原貌修缮。

  无锡人都知道三凤桥,凭借着无锡特色小吃,“三凤桥”更加名扬四方,可谁还记得曾经横跨城中直河(现中山路)的三凤桥旧时什么样?城建档案馆馆长徐晓春对此很有感触,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填河造路湮没掉了一批老桥,着实可惜。如今,档案部门为无锡老桥建档,堪称一场抢救性行动。老桥的命运不尽相同,那些跨越京杭大运河的桥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容光焕发,功能仍在;而那些散布于乡间背巷、城乡交界、远离市区的老桥亟须得到关注与保护,它们也是江南特有的符号。

  尴尬

  扬名大桥究竟“堵”在哪?

  无锡女企业家、民间文保志愿者梧桐近日在其个人微信号上连发两文呼吁保护环境恶劣的省级文保单位扬名大桥。扬名大桥位于太湖街道大桥村,建于明代,比清名桥“年长”100多岁,初时为一孔。嘉靖年间重修。乾隆五年(1740年)增建了左右两孔。咸丰十年(1860)遭毁,同治八年(1869)重建。“大桥全长40多米,高约3米。桥沿厚40厘米。桥面呈梯形,底宽4米,上宽约3米,用条石铺设。南设20多台阶。现为三环石拱桥,坚固实用。”这是市考古所去年8月对扬名大桥实地调查后留下的调查记录。

  扬名大桥的调查表上,“损毁原因”一栏写着“岁月推移,过往船只撞击,年久失修。如今的扬名大桥桥面杂草丛生,桥洞两边也曾被往来的大船撞坏多处,2006年已进行修缮。目前保存完整。”不管是梧桐还是考古人员,都意识到了扬名大桥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大桥桥身及周边布满了垃圾、杂草,难以下脚。扬名大桥的现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市、区文保部门的重视,太湖街道对大桥进行了环境清理。

  如今的扬名大桥清爽了许多,但它仍“堵”在那里,是座“死桥”。无锡市文保专家夏刚草参与了太湖新城梁塘河、蠡河生态湿地景观带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策划。他透露,去年,扬名大桥已划入梁塘河生态湿地景观带建设范围。大桥本体已经过整修加固,后来,桥的两堍新建了工厂、仓库,阻断了过桥的道路,才致使大桥成为尴尬的“死桥”。更夸张的是,部分企业竟把围墙直接建在了省级文保单位之上。因此,大桥疏通还需各方积极处理,早日解决“堵”点。

  钓渚渡桥该不该移建?

  梧桐的文章引发众人对扬名大桥的关注后,她又行动了。起因是有位常熟的朋友给她留言,称无锡十几年前还有一座三孔古石桥钓渚渡桥,不过现在这桥在常熟。事实上,无锡的三孔石桥并非只有扬名大桥,据考古部门统计,江阴有多座三孔石拱桥,宜兴更多。但对于无锡市区的人们而言,三孔石桥的确罕见。梧桐根据这位朋友的留言,前往无锡东与常熟交界处的厚桥镇谢埭荡村,寻找这座三孔石拱桥的蛛丝马迹。据了解,钓渚渡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清同治年间,2003年公布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梧桐一路打听,找到了一座新桥“钓渚大桥”。询问当地村民得知,钓渚渡桥的遗址就在与新桥并行的旁边。可哪里还找得到遗存?面对宽阔的水面,梧桐只能望水兴叹了。

  新桥的对岸就是常熟。据当地知情者介绍,钓渚渡桥被移建在了沙家浜景区内。无锡市级文保单位怎么会移到常熟去?原来,钓渚渡桥原本是常熟与无锡共有。常熟市于1982年就将该桥公布为了市级文保单位。据常熟市人民政府2006年8月所立钓渚渡桥文保石碑上的碑文显示:钓渚渡桥原位于张桥镇卫浜村。坐落在常熟张桥镇、无锡甘露镇、羊尖镇的交界及羊尖塘、嘉菱荡、宛山荡交会处。桥梁因所处环境、风貌遭到破坏而难于原址保护。2005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将该桥迁建于沙家浜。

  “移建的不算是古建筑,一定要在原址保护才能体现它的风貌。”梧桐认为,桥属于哪个城市都好,但移建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为古建筑离开了原有的建筑环境氛围,易地重建就相当于把一个人大卸八块再拼起来,样子还是那个样子,但生命和灵魂已经没有了。钓渚渡桥是座典型的三孔石拱桥,造型古朴、优美匀称、稳重雄浑,矗立在宽阔的宛山荡上,风姿绰约、气势不凡,是锡东地区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梧桐拿出钓渚渡桥的老照片,再对比移建至沙家浜的桥,感叹面貌感觉大不同,令人尴尬。梧桐希望,相关部门能在古桥的原来位置立一块碑,写明钓渚渡桥的来历和去向,让人们寻得到乡愁。

  近日,解放思想大讨论市文广新局座谈会上传出消息,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就是加快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下阶段,无锡将“强化文物安全管理,探索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行政问责和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机制。”(记者乐章)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