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13日讯 不耗电、无需增氧设备,在河道中铺一层“光净膜”,在阳光下就能化污为净,两年后还可自动降解成微生物作为鱼饵。这项号称当前“治黑臭”最高水平的治水技术首次从德国引入无锡,本周起在沁园浜“试水”,通过光净膜技术对部分河段进行生态修复治理。
沁园浜是沁园新村内一条断头浜,河道全长230米,平均宽度5米,水面积1105平方米。站在沁园新村进门处的桥上往下看,河面漂浮着各种树叶,河水浑浊发黑。沿着河岸朝南走了几十米,就看到河道中出现了一段30米长的“人工泳道”,一眼望去比其余河段透亮些。走近一看,河面上漂浮着三根长长的“布带”,将这段河道“隔离”成“泳道”。“这些其实是光净膜。”正在打捞河道落叶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从德国引进的治水新技术“光净膜”,从4月7日起,光净膜项目组对沁园浜启动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试点。这也是该技术在无锡的首个试验河段。
“此次试验是纯公益的,我们想看看这项技术到底对无锡的河道有没有用。”技术引进方负责人郑先生表示,作为“河长制”发源地,无锡一直在河道治理上创新不断,敢于尝试各种新技术新模式。通常,被污染的水是由于生态链失衡,呈现出富营养化。光净膜则可通过很好地平衡水生态系统,修复其生态链。在他看来,其实河道跟人是一样的,都有自净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使用光净膜可大大提高河道的“免疫力”。站在河岸,眼前的河道被人工坝“一分为二”。项目组负责人赵经理说,他们是有意将此“隔离”开的。一边是原有的河水,一边是正在治理的河水,通过对比能更直观地看到水体变化。
据介绍,光净膜的材料为纯天然竹纤维,竹纤维在显微镜下是非常粗糙、不规则、多孔隙的,但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却是最好的。“这张膜上本身就自带微生物。下水后,可将水中有害物质的食物链切断,从而达到有害物质无法生存的目的”,沁园浜项目负责人赵经理介绍。
赵经理递给记者一小块未浸水的光净膜,摸上去薄薄的一层,凑近闻一闻,果然有股竹香味。他表示,正因为是纯天然竹纤维,因此下水初期通常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
据悉,这种材料的科技含金量很高:其所用的竹纤维在投放一段时间后会自行降解,对动植物、水体、人类无害。作为一种竹纤维纳米技术,其原理就是靠光来催化、氧化,把水中的有害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有机物,而有机物又能作为鱼饵。
三问“光净膜”
有啥成功案例呢?
目前,光净膜已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嘉兴、苏州等地进行过污水河道的验证,反响都不错。在嘉兴治理的一条河,此前主要受到养猪场的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体浑浊,COD特别高。当地政府通过网上搜索主动找到项目组,仅20多天就见到明显效果了。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嘉兴那条河道已能清楚看到河底的石子。
光净膜还可用于畜牧污水处理、河道水治理、黑臭河水处理、景观水循环处理、农村一体化氧化沟生活污水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水处理、水产养殖循环水治理、各类企业工厂污水未瑞处理、印染厂污水脱色处理。
上这项技术花费如何?
“成本要比传统的治黑臭技术低20%-30%。”赵经理表示,按水深、面积以及水体环境不同,其造价也不相同。如果水体中主要的污染是工业污水,就会用专门消除工业污染的“黑膜”,这种膜是“黄膜”的升级版;若是生活污水,则只需要像沁园浜这种“黄膜”就能搞定了。水体情况如果更复杂,则可将黑膜、黄膜进行“1+1”组合,或是可单独将黑膜或黄膜叠加使用。
用什么来证明治理有效?
该项目组表示,虽然此次试验是纯公益性质的,但为了客观真实,已联系专业的水质检测机构对该治理项目进行全程跟踪监测。同时,也主动和水文监测、环境监测等多部门对接,请官方监测机构来对COD、氨氮、大肠杆菌、溶解氧等多个指标进行跟踪检测。 (记者 袁晓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