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26日讯 近日,《宜兴旧志整理丛书》公开出版。据了解,该丛书编纂历时五年,包括明万历十八年《重修宜兴县志》、清嘉庆二年《增修宜兴县旧志》、民国十年《光宣宜荆续志》三册,全面系统地再现了宜兴的沧桑变迁、发展传承,为社会各界研究和了解宜兴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史料。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旧县志以其内容的全面性、纂修的延续性,成为区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但因其晦涩难懂,一般读者难以阅读。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宜兴于2013年启动旧志整理工作。
宜兴在中国方志史上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早在西晋,阳羡周处撰写的《阳羡风土记》成为我国早期方志之一。到了宋代,宜兴地方志编纂进入高潮,明代四次编修县志,清代纂有县志6种。据不完全统计,宜兴历代编修各类方志50多种,其中,风土记、图经、县志20多种,数量超过不少通都大邑。此次旧志整理,宜兴从仅存的8种旧县志中选择了3种,即最早的明万历十八年《重修宜兴县志》、体量最大的清嘉庆二年《增修宜兴县旧志》、距今最近的民国10年《光宣宜荆续志》。“一次对3种旧县志进行影印和点注,在全省乃至全国也不多见。”宜兴史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旧志整理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最清晰、最完备、最权威的底本。对此,编委会成员到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省方志馆等十多个省的相关部门查找宜兴旧县志,对同一志书的不同版本、藏本加以鉴别,选择最清晰全面的作为底本。为了能让更多人读懂旧志,了解历史,此次整理在对旧县志进行缺损填补、版面处理后重印出版的同时,对三种旧县志进行点注。原竖排改为横排,加标点,生僻注音,难以理解的地方加注释。
“宜兴是有着2200多年建县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次整理的旧志便是宜兴历史的重要载体,新修编的旧志符合当今阅读习惯,具有普通高中文化水平的读者就能读得通、看得懂。”宜兴史志办副主任耿海华介绍。(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