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26日讯 选手的奋力拼搏、观众的加油呐喊、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组成了一场最美的马拉松。从起点到终点,记者一路跟随,捕捉更多2018比佛利无锡马拉松赛的精彩镜头。
起跑点3万人分区站位有序出发
要让3万名选手在最短时间之内完成检录工作不得不说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昨天早上6时不到,就有跑友陆续来到太湖大道隐秀路路口的出发区域,在“锡马参赛助手”的帮助下,他们寄存好物品,穿上自己的“战服”,有序进入各自的起跑区,等待发令枪响。
据了解,锡马采取独创的分区检录系统,即按照选手以往比赛成绩的快慢进行分区,选手根据号码布进入指定区域集结,并且必须依次经过自己所在区域的计时地毯成绩才有效。也就是说,B区的选手要是站到A区里排队出发,就是犯规,跑完没有成绩。这样不仅有效避免了选手在入场排队过程中的无序和拥堵情况,也能使快速选手不被慢速选手阻挡,从而确保选手从集结到出发的良好秩序。
起跑线上,退伍老兵蔡建华格外引人注目。“哪里有比赛了我就去哪里打工,参加完比赛就换到下一个城市。”50多岁的他已参加了大大小小38场马拉松,几乎每次都能成功抢到起跑镜头。昨天他对着央视的摄像机敬了一个军礼,直播画面给了他足足5秒钟的特写,蔡建华对此显得相当得意。
赛道上风景如画,补给到位,气氛热烈
相较往年,今年的锡马推迟了一周,正是无锡最美的初春时节,鼋头渚烟气缭绕,十里芳径春意盎然。赛道也作了优化,整体来看“前窄后宽”,可以让选手在前半程的速度不至于太快,为后半程保存体力,而后半程的“高速赛道”也更利于选手发挥。
“5公里以后进入蠡湖旅游风景区,沿途鸟语花香的景色美不胜收,不愧为‘国内最美的马拉松赛道’,后半程到了太湖新城又是另一番大气磅礴的城市景象,整个赛道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北京工作的韦云威在全国范围内跑过三次马拉松,首次参加锡马就以2小时53分的成绩刷新个人最好成绩,他称无锡就是自己的“福地”,完赛以后还要好好游玩一番。
记者在人群中还看到了几名坐着轮椅的残疾人选手,当锡马“第一军团”跑完半程的时候,他们才“跑”了十公里。“我要向大家展示我们残疾人的风采,而且锡马赛道大部分都很平坦,只有少数几个缓坡,很适合残疾选手来挑战。”一名残疾人选手对记者说。
锡马赛道除了颜值高外,补给和服务也非常到位。从5公里开始,每2公里就设置了一个补给站,15公里处还有一个700米的超长补给站。在退赛高发的25公里和35公里处,则增加了青团和蛋挞补给,为选手增加能量,帮助他们度过比赛中最难熬的阶段。
今年赛道的后半段还设置了跑团加油站、群众拉拉队等,加油声此起彼伏,营造出热烈的赛事氛围。同时设置了几处“穿越点”,市民可以在选手通过人数较少时步行至中央停靠区等待,两侧选手通过后即可穿过马路,这样能够尽量不影响市民生活。
完赛区拉伸服务助选手快速恢复
选手们完成了42.195公里的“征程”后是怎样的状态?组委会又提供了哪些服务帮助选手们进行体能恢复?在太湖国际博览中心的完赛区,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啪,啪,啪……祝贺您完成比赛。”当选手们冲过终点,疲惫地走进完赛区域时,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用热烈的掌声来表达他们的敬意。同时,通道两旁的志愿者也会根据选手的身体状况,随时准备递上隔热毯或给予医疗救援。
再往前,选手就进入领物区,这里会分发赛后包和需要补充体能的各种补给品。记者见到,除了水、冰块、巧克力等必备物品,还有专门的无锡酱排骨摊位。“每次跑完第一件事就是及时补充水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大量运动后一小时之内尽快补充,效果最佳。”选手丁学良告诉记者。
领物区尽头驻守的医疗团队严阵以待,只见这里摆放了十几个冰水泡脚池,工作人员表示,跑马拉松后用冰水泡腿泡脚可以迅速降温缓解疲劳。据了解,该服务起源于东京马拉松,锡马则是最早采用这一服务的国内赛事之一。组委会还在冰水泡脚区的前方设置了拉伸区,几十个垫子整齐排列,运动员躺下后,有专业人员上前为其做身体拉伸服务。“跑步的过程中,选手的肌肉在收缩、放松、收缩的状态下持续了几个小时,拉升服务是令他们快速恢复的最有效方式。”工作人员介绍,拉伸后会引导运动员领取寄存物品,整个赛后工作才算完成。
□记者陈菁菁 韩玲 摄影宗晓东 张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