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22日讯 昨天,在第26个“世界水日”前夕,扬名街道芦村河畔,10多名志愿者将一罐罐用水果皮制作成的生物酵素撒入芦村河中(上图),用于改善河道水质。“混合发酵液含有大量繁殖的有益微生物,一升可以净化一吨水,帮助消耗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梁溪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我市首个“公众河长”工作室的带动下,类似这样的民间治河“微行动”已在芦村河常态化开展。
芦村河东起京杭运河、西至贡湖大道(金城湾公园),跨梁溪、滨湖两区,全长2.15公里,沿线共有5条支浜,流经芦庄、新联、金瑞等多个居民住宅区。整治前,沿河住宅、企业排污口达65处,河面、河底遍布废物垃圾。
2016年4月起,梁溪区住建局牵头先后对芦村河两岸进行了截污、拆违、清淤、绿化、驳岸建设等系统性治理修复,水体、水质得到了改善。“黑臭河道整治关键要靠齐抓共管、长效治理。”扬名街道城管办副主任庄慧伟介绍,去年6月起,街道联合绿循环环保促进中心开始探索民间河长制的长效管理模式,并于去年11月在省环保宣教中心指导下,挂牌成立了我市首个“公众河长”芦村河工作室。工作室由6个志愿者护河队、50多位“编外”河长组成,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赞助、居民参与、专业组织协同的护河新模式。
“政府下了大力气治河,作为公众不能站在岸上看热闹,河道是大家共有的,治理河道应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工作室发起人王华说,只有切实参与了治河行动,才能理解政府工作的不易,保护芦村河,期待更多人参与。
两年里,绿循环环保促进中心联合爱心企业康明斯聘请专业公司对芦村河支浜——许湾西浜实施了生态治理。“我们对180米的支浜进行了河底修复,种植了大面积的沉水和挺水植物,建设了阶梯湿地、潜流湿地等生态过滤工程,收效明显。”王华说。
此外,工作室每周巡河一次,检测水质,记录水质变化趋势。“今年初,护河志愿者巡视时发现了三处排污口,及时通知了街道河长办公室,区环保局、排水处等相关单位进行了快速响应。”芦一社居委主任许鑫介绍,作为支持,社区为工作室免费提供了用于志愿活动、水质监测的办公用房。
梁溪区河长办负责人表示,全区坚持“开门治水”,治理河道污染除了政府积极作为,还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如今,经过共治,不仅芦村河水质得到改善,居民参与河水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
(顾庆赟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