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以食代药”是陷阱 食、保欺诈花样翻新
2018-03-14 10:3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3月14日讯 “315”消费者权益日临近,昨天,市食药监局披露了多起涉及食品、药品、保健食品的维权典型案例,提醒市民注意防范这些领域虚假宣传和欺诈销售中出现的新“招数”。

  食品保健品傻傻分不清楚?小心被坑

  最近,市食药监局接到市民杨女士女儿的投诉,反映其母亲花了6282元在某食品店购买了18盒灵芝孢子粉胶囊。后其女儿发现产品只是普通食品,而不是商家销售时宣称的保健食品,在与商家协调退货退款不成后发起了投诉。执法人员调查确认商家曾对老人宣传产品有保健作用,存在虚假成分,最终组织双方达成了退款退货的和解协议。

  “中医药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很多消费者一听说灵芝、海参就容易相信它们有保健作用,其实像这个案例里,仅经过粗加工的灵芝孢子粉只是普通食品,没有疗效。”市食药监局稽查处负责人介绍,一些商家故意混淆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三者的概念,违法宣称食品、保健食品疗效,消费者很容易上当。

  “这些虚假宣传,容易‘中招’的大多是本身有慢性病的老人,他们吃这些所谓的‘保健食品’时往往会把医嘱用药停掉,时间一长就会出问题,所以千万不要轻信以食代药”。专家提醒。

  据介绍,正规保健食品外包装上有“蓝帽子”标识,印有“国食健字”批号,药品外包装上更有药品专门的批准文号,消费者应明辨其与普通食品的区别,避免受忽悠。

  虚假宣传“明骗”变“暗哄”,维权不易

  采访获悉,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像杨女士这样幸运,能够顺利维权。市食药部门相关人员坦言,由于如今商家在虚假宣传时多使用口头推销,不留书面材料,调查时很难固定证据。

  自去年7月起,我市开展为期一年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截至今年2月,检查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万余家,监督抽验5282批次,共查处各类食品、保健食品违法案件492起。行动中发现,“骗子”们正变得越来越“狡猾”。

  检查人员发现,我市一些菜场周边等老年人活动集中的区域开有“养生门店”,销售人员绝口不提产品,而是举办“养生讲座”,让人感觉似乎是在普及健康知识,但其宣传的健康理念都与商店在售产品有关。“在这些地方,普通的富硒大米、羊奶等产品都比超市贵出不少,老人们却往往很舍得掏钱。”检查人员透露,由于隐蔽宣传故意规避了相关法规,消费者事后想要维权并不容易。

  迷信“海淘”国外药品,假药频现

  去年,我市食药监系统捣毁一个涉嫌销售假药的犯罪团伙,事件起源于一起维权案例。“12331”热线接市民投诉,称在淘宝网购买了“进口德国小绿叶止咳药,外包装中文标签不全”。执法人员分析存在涉嫌销售假药的情形,后通过网上寻迹跨省追踪,历时半年追查到嫌疑人50余名,涉及重庆、安徽、广东、四川等地的多起淘宝、微信销售假药案件,案值高达1000余万元。

  据悉,近年来市民上网代购海外药品日渐增多,迷信这些药品的神奇效果,却忽视了国外药品进入国内需要经过一系列检验才能通过进口批准。一些网店、微商声称“海淘”回来的国外药品其实属于“三无产品”,没有中文说明,由于国内没有销售也无法与正品比对,给了制假分子可乘之机。执法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国外“神药”是假药的重灾区,我市曾在检查中发现假冒的日本“龙角散”、FX眼药水等药品。

  执法人员同时提醒,如有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相关投诉,市民可拨打“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举报时应提供尽量多的有效信息和证据,如被投诉企业名称、产品名称、购买凭证、违法违规事实描述,违法广告发布媒体等。据悉,去年市食药监局通过该热线接受群众投诉举报2254件,按时办结率和办结满意率均达100%。(朱冬娅)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