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我住在白塔村,我骄傲!”这个美丽山村的生态文化令人心醉
2018-02-11 09:50:00  来源:江南晚报  
1
听新闻

白塔村的少年儿童陆续来到村部,开始村里集中组织的寒假生活。

  朝阳升起的时候,少年潘自成开始从家中往白塔村村部走去。乡村田野的积雪犹在,阳光映照着阡陌和远树、茶山,一片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景象令人心醉。

  冬日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潘自成是宜兴市西渚中学初一(1)班的学生,家住白塔村。1月7日早晨,他在家自己动手煮了一碗面条,煎一只鸡蛋做浇头。吃饱穿暖,他迈着轻快的脚步到村部参加村里组织的寒假活动。7点50分光景,潘自成到达村部,村里的20多名少年儿童陆续到齐了。在白塔村,少年儿童在寒暑假都会在村里集中安排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活动由镇村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主导。

  “我家住在白塔村,学校的同学们都比较羡慕我,我也觉得挺骄傲的。”潘自成这样向记者介绍自己所在村庄。白塔村位于宜兴市西渚镇,属于宜溧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的祖庭白塔寺就在白塔村,老庙基至今犹在。我国著名剧作家于伶先生出生于白塔村,于伶纪念馆如今成为这个小山村的重要人文景观。

  立春刚过,年关将近。面积7.6平方公里、人口3020人的白塔村并没有显出冬闲时的冷清。相反,村庄里积雪的山坡、结冰的水塘和高高低低的果园周围都能见到忙碌的身影,村部大楼前的停车场一早就停放了许多汽车。白塔村书记欧阳华一大早就在办公室接待前来接洽休闲度假项目的客商,此前一天晚上,他在办公室和村干部集体研究农家房屋租赁经营的事,回家的时候村道上已经冰冻了。

  “近年来,白塔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围绕‘生态立村、文化强村、旅游富民’的目标,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建设美丽乡村之路,生态环境日益优美,高效农业协调发展,旅游特色日益彰显。村庄里打造了于伶纪念馆、云香喜舍、生活行旅馆、白塔国民小学、南宋古龙窑展馆、儿时记忆馆、微家房、昕林拓展基地、白塔大食堂等场馆和旅游休闲功能载体,还有占地5000亩的高端民居民宿休闲区牵稼园,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白塔生态、白塔文化、白塔农业、白塔旅游和白塔味道,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欧阳华说。今年新春伊始,欧阳华在南京出席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成功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国”字号荣誉奖牌一大串

  白塔村村部大楼内办公用房比较紧,上下楼梯的空间里,墙面上集中悬挂着属于白塔村人的荣誉牌。其中,“国”字号的有“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特色村”“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单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

  在村部一楼的综合办公室里,年轻帅气的焦朋正在电脑前忙碌。焦朋毕业于江南大学,考取江苏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之后,由组织部门安排到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挂职党支部副书记。“挂职之前,我对白塔村缺少认识。组织上和我见面的时候,主要说了这是无锡地区一个边缘化的山村。”焦朋告诉记者。如今,挂职一年多的他已经爱上了白塔村。焦朋的家乡在黑龙江省鹤岗市,如今对地处江南丘陵山区的白塔村村风民情和发展方针门儿清。他讲话语速比较快,对白塔村的土地流转、高效农业和党建工作娓娓道来,记者记录时跟不上他讲话的节奏。焦朋介绍,白塔村为全村老百姓搭建了一个7.6平方公里的乡村旅游致富平台,让群众都参与进来,共同致富。3年间村级经济实现了翻番,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8万元,年均增长25%,村民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留青山、保绿水、守净土

  在白塔村,“留青山、保绿水、守净土”成为不上墙的口号,村民随口都能说出来,就连外地到白塔村创办旅游度假项目的投资者也不例外。白塔村牵稼园内的行香竹苑是一处高端休闲度假酒店,福州人郑云清女士在记者到访的头一天入职行香竹苑总经理。郑云清前些年在上海有相当不错的事业,也积累了集团公司的管理经验和个人财富。她选择到白塔村工作,是在第三次到白塔村休闲度假时决定的。行香竹苑构筑在山水之间。郑云清指着竹林深处一处尖尖的荷兰式建筑告诉记者:“这个是星空屋,有着特殊的构造,入住的客人可以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在房间里遥望点点繁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王志立原来是白塔村治保主任,如今仍然在村里从事调解工作。记者请他介绍村里的纠纷发生和调处情况,他木讷了一阵子,然后说:“不瞒你说,白塔村的人祖上老家在河南,平时讲方言。即使村民之间发生纠纷,也是鸡毛蒜皮的事。我都出面解决了,矛盾根本不会上交到村书记那里去。我们是白塔村,旁边村上的人都说,我们白塔村安稳得很,我也感到脸上有光彩的。”

  在西渚镇上的沐心香村当餐饮服务员的燕子家住白塔村。记者请她介绍白塔村的和谐美好,她认真地回答:“我是白塔村的,当然会说白塔村好。前几天下大雪,我奶奶张秀兰当时住在老房子里,91岁了,执拗得很,不肯搬到子女的房子住。山里雪下得那个大啊,村干部上门三四趟,最后一趟天都黑了,动员老人家搬离老屋。老人家真的搬离了老屋,远离了危险,子女们觉得村干部真心不容易。”

  (晚报记者何小兵/文、摄)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