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21日无锡讯(徐倩倩 刘彩虹)“我们在博物馆里触摸历史,聆听故事、彩绘逐渐远去的时代,博物馆里的展品与我们相视而笑。”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的学生这样来描述自己在博物馆上课的体验,这是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与江阴博物馆第二次牵手将平面课堂与生动历史结合起来,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城西中心小学的每一位学子。
展品之美
本次把课堂搬进博物馆的第一站就是参观“金辉玉蕴”展览。展品多出自宋代名门望族和明代开过功臣家族墓中,从日常用器、陈设摆件,到妇女饰物、文人清玩,甚至随葬冥币,范围极广,用途多样。这些随葬器物材质高贵,工艺精巧,造型别致,样式多变,从杯盏到盘碟,从发簪到带饰,无不华美秀丽,洋溢着奢华之色,体现了宋明两代王公贵族典雅精致的生活风貌。特别是明代金玉器的装饰题材、造型设计及工艺技法等已经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惊叹连连:这么小的发簪上,是怎么做出这么精美的花纹的?玉带上这么多玉片有什么讲究呢?每个人都有玉带吗?银渣壶是不是就是烟灰缸呢?这些都是真的吗?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都埋葬起来呢?
看展品,听讲解,释疑问,孩子们的第一堂课有滋有味,收获颇丰。
博物馆老师留给孩子们的思考题是;明代的金玉器上都有精美的纹样,有的是花纹,有的是动物,为什么要以它们作为纹样呢?是不是无论什么都可以作为纹样呢?
故事之趣
“老师,好多金饰玉器都是出自沐家。沐家是干什么的,怎么这么有钱呢?”细心的孩子参观展览后提出了疑问。这就进入了本次把博物馆搬进课堂的第二环节:听故事。
这节课由学校老师来主持。老师讲述了沐家祖先沐英的轶事。原来,沐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义子,是一员骁勇善战的武将,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老师用儿童化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幽默诙谐的语言,使难懂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从沐英改姓到沐英巧破象阵,再到沐家大义灭亲。老师用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孩子们积极互动,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沐家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从故事中,大家认识了一个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沐英,他开荒种地,发展农业;他开通河道,发展商业;他创办学堂,发展教育……原本对沐家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心中瞬间有了沐英高大伟岸的形象。
学校老师又通过留下问题,大家喜欢上了沐英,想知道沐英的其他故事吗?沐家的事呢?沐家背后的明朝呢?一系列的问题引导着学生继续在明代历史的路上,探寻和思考。
绘画之美
本次课程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学绘画。美术老师简单介绍了明代饰物、用器上的纹样,转入到一个小小的着眼点——明代青花瓷。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老师出示的一些图案纹样,很快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
永乐时期青花纹饰既保留传统图案,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图案,以花卉、瓜果等植物类为主,人物、虫鸟、龙凤图案较少。特别是青花大盘,有折枝、缠枝莲花、菊花、瓜果,花纹变化较多,有三、四、五、六朵花卉的不同纹饰。边看,边比较,边演示,老师的讲解刚结束,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创作起来,一根根生动的枝条在他们笔下诞生,一朵朵活泼的花儿在他们手中绽放,一个个奇特的想法在他们脑海乍现。一个孩子们心目中明代的画面,在他们的笔下慢慢呈现……
博悟之思
“博悟”系列课程有意打破学科壁垒,同一题材的课程内容中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展厅内,博物馆的老师通过介绍展品的特色,把孩子带进历史的进程中;在思品课上,老师通过展品的来源讲解沐家的相关历史知识,挖掘沐家祖先沐英的人格魅力;在美术课上,美术老师从展品精美的纹样入手,介绍纹样的选择、蕴含的意义、以及时代的特征,同时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发现纹饰的美,探索纹样的规律。在这样的看、听、画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探寻历史,发现文化的脉络,感念生命的美好。
而双师制是每一次博悟课程能够完满完成的有力保障。双师制,是指馆内专家制(校外导师制)和校内专任制。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博物馆老师完成展厅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寻找、发现、探索为主;学校老师完成课堂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总结、归纳、体验为主。确保两段教学内容相互呼应、互为补充。
博物馆里收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痕迹,收藏着文化、文明蜕变和行走的痕迹,同时也记录着每一个时代山河人事变迁的痕迹。城西中心小学与江阴市博物馆的联手,旨在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组织参展了解历史,还有正在探索打造的“悟空博物院”,为学生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教育网络,让学生看似稚嫩的思考和探索与醇厚的历史和精神碰撞出火花,在博物到博悟的过程中,促进孩子对家乡文化的了解、融合与弘扬,同时更好地传承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无价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无价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