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升级到2.0版本 “蓝藻治理太湖第一井”投运
2017-11-11 10:07:00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11日无锡讯 一项刚在锡研发成功的治藻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蓝藻打捞“笨办法”,在太湖里挖一口70米的深井,将蓝藻吸入井内“压扁”,失去“浮力”后下沉湖底成为“鱼饵”。斥资1000多万元的首个深井灭藻装置已在锦园藻水分离站投运。这也是为了治藻在太湖中开挖的第一口“井”。

  据介绍,2009年以来太湖水域水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改善。但由于各种污染仍不断下泄太湖,给蓝藻生长提供了养料。从今年的情形来看,太湖无锡水域大规模蓝藻聚集的频次仍较多。虽说打捞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来不及打捞、处理的状况仍时有发生。“目前,打捞处理的日缺口达19000吨”,常年负责无锡水域蓝藻处理的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透露。

  除了打捞,有没有更高效的办法灭除蓝藻水华?德林海公司用两年多时间,通过集成创新研发出了一套“升级版”治藻技术路线:水华蓝藻涡吸→加压灭除→推流扩散→自然净化,全称为“加压灭除蓝藻水华整装成套技术”。这套技术被业界称为蓝藻治理技术2.0升级版。上月,该技术通过了专家组评审。该技术是在通过发现“蓝藻靠气囊大小沉浮”的原理后,利用压力处理将蓝藻的“救生圈”——气囊压扁,致其失去浮力下沉,从而达到蓝藻不用打捞上岸、在湖中就能快速灭除的效果。

  据了解,这套新技术由固定式的“深井灭藻装置”和可移动的“加压控藻船”组成。前者是通过在湖中打深井安装管套,将水华吸入内管加压“碾碎”,再将“碎蓝藻”从外管送回湖体。被处理过的蓝藻不仅会快速沉入湖底,且会出现延滞性生长,5天后才会恢复“几何级裂变”的活性。这些“碎藻”摇身一变成了鱼群喜食的“饵料”。那些“漏网之藻”则由“灵活机动”的控藻船来“收拾”干净。

  经过两年多研发、近三个月的施工,首个固定式深井灭藻示范工程本月在锦园藻水分离站正式运行。记者昨天来到该分离站离湖岸40米远的湖上操作平台,工作人员指着湖面上隐约可见的“井口”说:“就是从这里挖了一口70米深的涡井。”装置开启后,随着井内发出“嗡嗡嗡”的声响,井口的湖水开始“抖动”,夹杂着零星蓝藻的湖水很快被吸入井内。几分钟后,不远处的湖面也开始有“动静”了。“被压碎的蓝藻就是从这里冒出来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仅有零星蓝藻,这口“井”暂时派不上用场。不过,待到四五月份,东南风一吹,蓝藻水华出现时,就能显威力了。

   为何要升级至2.0版本?

  “以打捞为主的1.0版蓝藻治理技术已实行近10年,如今遇到了瓶颈”,德林海公司负责人介绍,打捞的“笨办法”也在产生“衍生难题”,业界呼吁技术升级的声音不断。

  他表示,蓝藻打捞要求“日聚日清”。然而,“来不及捞,捞上来也来不及处理”,该人士透露,目前无锡共有9座固定的藻水分离站,日处理量2.9万方藻泥,“分离出来的藻泥没有去处”。他表示,藻泥堆积、无处可去的问题日益严峻,迫切需要大通量、高效快速清除蓝藻水华,且能耗低、性价比高、运行维护成本低、治理与预防兼备、环境友好的蓝藻治理技术路线和方法。

  据介绍,该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设立的。项目于前年启动,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水专项项目。该人士介绍,该技术是通过集成创新完成的,而集成创新是所有创新中性价比最高的一种。上月该项目通过了专家组评审,被业内称之为2.0版治藻技术路线。

  为何受压后的蓝藻失去了浮力?

  蓝藻治理的主流工艺流程为:蓝藻聚集—打捞—藻水分离—处置利用。创新后的技术路线则是通过水华灭除来实现自然净化。“这个技术路径相对要短些。”项目工程师介绍,在灭藻技术上,他们前期也尝试过多种办法,通过反复比对筛选,最终还是选定了净水压力灭藻。蓝藻的气囊就像人穿的救生圈一样,气囊膨胀蓝藻就会往上浮,气囊坍塌后就会往水底沉。通过压力对蓝藻进行处理后,蓝藻的气囊被“压”塌后就会往湖底沉,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处理前是嫩绿色,处理后是墨绿色。之所以颜色会变深,主要是气囊破裂之后折光性发生了变化。

  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吗?

  被破坏后的蓝藻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吗?该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关于这一点他们提前考虑到了,并请扬州大学进行了专题试验:分别在不同压力下,观察藻毒素的释放情况。

  “经过压力处理后,通过对水体中藻毒素浓度的分析,来观察处理前后藻毒素浓度的变化。”该人士表示,通过实验发现,浓度变化并不大,这说明经过压力处理后,蓝藻细胞里的内容没有释放到水体中,对水体没有二次污染。

  同时还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做了相关实验:蓝藻和水体的藻毒素浓度在处理前和处理后分别是多少?经实验同样发现,蓝藻里的藻毒素几乎没往水体内释放。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压力处理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蓝藻沉入湖底后会不会复活?

  实验发现,被“压扁”的蓝藻沉入湖底后,在前5天出现了延滞型生长,5天后才会恢复活性。蓝藻正常的生长速度呈现几何级裂变,1个蓝藻会变成32个蓝藻。有了5天的延滞期,通过条件的变化,蓝藻就不会出现大面积爆发的现象,蓝藻水华现象就会得到控制。

  此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做了有关“滤食性生物对液压破碎前后蓝藻的摄食及消化试验阶段性成果及分析”的实验,结果表明蓝藻气囊内气体被压出,细胞失去上浮功能,利于食藻水生生物摄食及微生物分解,进入生态食物链。通过实验还发现,加压处理后的蓝藻颗粒更有利于鲢鱼和鳙鱼的消化吸收。

  接下来会在无锡水域大范围推广吗?

  据介绍,位于锦园附近的固定式深井灭藻装置是无锡首个加压灭藻示范工程。德林海公司已为此投资1000多万元,不过该企业负责人表示,跟建设藻水分离站比起来,还是要便宜得多。据透露,在无锡建一座藻水分离站,要2000多万元。

  不仅如此,该装置的运营成本也非常低,性价比要比传统的藻水分离站高很多。“综合运行成本只有其十分之一。”他表示,2.0版本投资降低、成本降低,效率反而提升。可以说这是一项革命性创新。而“自由行动”的控藻船早在去年就已研发成功,今年已在锡投用。该公司负责人说,去年在G20会议和今年的金砖会议期间,控藻船分别为富春江和九龙江进行过应急保障。福建省漳平市环保局还专门发来一封感谢信。“这套技术将在明年的治藻中派大用场。”市蓝藻办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根据该技术路线制定了无锡2018年蓝藻治理实施方案。根据初步计划,打算在十八湾沿线增加离岸打捞、采用灭井技术和智能化打捞设施设备,明年开建。通过在湖面增加围隔进行离岸设防,不让蓝藻跑到岸边来,在湖中就直接灭除。一部分通过打捞的方式输送到藻水分离站,还有一部分就直接灭除。在十八湾沿线设一条七八公里的“围墙”作为防线,离岸五六百米,在合适位置取点钻井,投入五六套设备。

  为什么示范工程选在锦园?

  据介绍,德林海公司将太湖无锡流域的首个深井灭藻装置选定在锦园藻水分离站。为何要选址于此,公司负责人表示,经过对梁溪河泵站附近水域、锦园藻水分离站周边水域、梅园水厂取水口周边水域及渔人码头周边水域实地考察,锦园附近水域为梅梁湾蓝藻聚集区,且位于梁溪河调水通道,有利于蓝藻的导流聚集及推流扩散,故选在锦园藻水分离站附近水域实施。(袁晓岚)

标签:
责编:华诚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