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无锡竹刻世家出书为中国竹刻“代言”
2017-09-13 10: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9月13日讯 无锡双契轩竹刻艺术馆坐落在惠山古镇中国泥人博物馆旁。无锡留青竹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乔锦洪,跟他的女儿、省级非遗传承人乔瑜,每天都会准时到艺术馆上班。昨获悉,父女俩编著的《中国竹刻艺术丛谈》,已由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图书出版中心(凤凰出版社无锡分社)推出,为“指尖上的无锡”增添了珍贵的学术史料。

  对竹刻艺术感兴趣的大有人在

  今年3月,乔家父女受邀做客央视综合频道大型文化类节目《我有传家宝》,与央视名嘴水均益面对面。在电视镜头前,70岁的乔锦洪把自1896年始,竹刻艺术在双契轩家族,以血缘为根脉代代相传了120年而不衰的故事娓娓道来。那是无锡竹刻艺术第一次展现在全世界观众面前。节目播出后,乔家父女陆续收到观众反馈,原来,有那么多人关心中国竹刻艺术,而当时他们手上的《中国竹刻艺术丛谈》就要收尾了。这本书的问世,为众人打开了中国竹刻艺术之门。

  据了解,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领域,竹刻只是一个小门类,但它自有发展历史和自成一格的技艺体系及美学讲究。但历代竹刻艺人的述作记载,都零星分散在笔记杂书中。其中,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的《中国美术全集·竹刻总论》较有名。手艺人搞研究不容易,上世纪70年代起,乔锦洪就利用鬻艺为生的间隙研读典籍,立志写一部较完整的中国竹刻艺术史。上世纪80年代,乔锦洪有幸结识了王世襄,从他那里得到了不少珍贵资料,自此走上中国竹刻艺术史论的研究之路。

  一本不只关注无锡竹刻的全集

  1992年,乔锦洪就写好了这本书的初稿,当时被列为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研究课题。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吕品田看后,将其中的三万余字发表在了《美术史论》1994年第三期上。后来,乔锦洪受邀在台湾大学、无锡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地演讲,普及竹刻艺术,讲稿就是这本书。2001年,乔瑜加入该书研究,2013年,父女俩动笔,而今终于出版。吕品田评价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记述的全面性”,不限于世家门派,从竹刻艺术的发源地即明代松江“嘉定三朱”和“金陵李、濮”说起。

  《中国竹刻艺术丛谈》中,无锡双契轩竹刻只是其中一章,全书收录了扬州竹刻、浙派竹刻、吴门竹刻、近代海派竹刻,和徽派竹刻、湖南宝庆竹刻、四川江安竹刻、福建和台湾竹刻及近代北派竹刻,基本涵盖了竹刻艺术所涉产地及流派。身为竹刻艺人,乔家父女在写作过程中特别关注历代竹刻名家的生存状况。基于对众多名家从艺经历的考察,他们发现,过去,竹刻艺人这一“雅匠”群体的普遍生存途径是充当“门客”和“驻家匠人”。这点,是其他竹刻艺术史论未曾关注和揭示过的。

  惠山古镇做足“非遗”保护功课

  无锡双契轩发展到今天,能有处不错的生存空间,父女俩由衷地感谢政府部门的关心与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本书的顺利出版,也离不开市文广新局和文旅集团的力挺。说是竹刻艺术馆,其实就是父女俩的工作室,平日除了做手艺,他们要随时指导来访的徒弟,还要不时接待各方来宾,一遍遍讲述着无锡竹刻的故事。而这也是文旅集团希望看到的一幕。无锡文旅集团作为市级文化旅游设施投资、建设、管理及其相关产业经营管理的国有企业集团,同时也负责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惠山古镇等旅游景区的开发管理工作。

  让文化与园林、文化与旅游巧妙结合、完美融合,打造出文化旅游精品,是文旅集团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同时,文旅集团还具体承担惠山泥人、锡绣、竹刻等国家级非遗的保护工作。这些年,通过在古镇上创建非遗大师工作室,强化文化展陈、文化推广和文化旅游等功能,全力打造“指尖上的无锡”,并充分依托国家政策和旅游市场的合力推动非遗项目的研究、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如今,《中国竹刻艺术丛谈》的出版,既是乔家父女的从艺总结,更不失为一件有内涵的文化旅游纪念品。

  (记者 张月)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