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院士论坛”为智能制造开良方
2017-09-12 11: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9月12日讯 四位企业家、三位院士、一位国际专业机构候任主席,你问我答,句句肺腑。昨天(9月11日)举办的物博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汇集了智能制造学界“最强大脑”,而“院士访谈”无疑是其中最具亮点的环节。

  熊有伦、丁汉、杨华勇等两院院士、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候任主席席宁,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宝林、云南云内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忠、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斯成、无锡中鼎集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科,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看点的组合。一方代表着中国在相关学术领域最高级别的专家学者,一方代表着在市场磨砺的企业家,一颗永不停摆的“实业心”将他们系于同一“舞台”之上,思想飞扬。

  核心部件又贵又缺怎么办?

  范宝林首先发问。得益于丁汉院士的努力,中车跟华中科技大学在锡成立了一家智能装备制造公司,这应该是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然而让他疑惑的是,智能装备在核心部件方面大部分依赖于进口,成本高,交付期非常长,进而造成企业利润低,甚至影响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和驱动力,“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回报周期比较长。”这对矛盾该如何化解。

  近80高龄的熊有伦院士对破解这一难题表现出了知名学者的担当,他认为,以自主创新提升国产部件工艺是必经之路,而创新的主体在于“院士”,“院士创新要转到产品上来”。熊有伦认为,中国制造原先创新走的是引进—消化—再创新之路,以高档数控为例,主要在仿制国外,起步的档次就比较低。现在开始,创新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使我们的产品标准比进口产品还要好,以产品创新为中心,以装备创新为中心。这其中“院士创新”很重要,把研究院、高等学校的院士创新成果,尽快地转化到产品上来。

  杨华勇则提醒要在基础件上提升技术。“中国的成套装备很厉害,但是我们的基础工业和基础技术提升很慢,满足不了装备和产业升级的需求。”他认为,企业要提升产品品质,社会各界要给国内基础件厂家和产品足够的时间,创造需求。

  智能化改造是一个多维的固本强基过程

  在院士们解答了困扰企业的一个具体问题之后,来自云内动力的杨永忠迫不及待地抛出了另一个更为宏观的共性问题:传统企业该如何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并实现智能制造?对于这个问题,“无锡通”丁汉院士欣然应答。他表示,咱们谈论智能制造,首先必须要明确这是生产过程、产品本身和使用过程三者相统一的智能化。他曾经到访过浙江方太集团,这家曾经的传统电器企业现在俨然跨入了智能企业的门槛,“生产制造、仓储管理都实施了智能化改造。”改造成功后,厂房面积和一线员工大幅减少,产品品质提升,市场占有率也常年稳居行业前列。

  席宁进一步分析,工业4.0并不是说完成了1.0、2.0和3.0就自动生成智能工厂。德国当初为此建设了一个示范工厂,其中运用了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形成了流程化的车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人们对工业4.0智能化工厂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更重要的是强调用新技术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何况,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是工业强基,大部分企业还需补上2.0的课程,这个过程任重道远。

  企业应理性地看待“智造”

  智能制造已成为时代热词,如何避免企业一拥而上,同时又能涌现出优质的智造企业则又成为了新的话题。对此,来自透平叶片的夏斯成和中鼎集成的张科分别就各自企业向与会专家们求教。“在整个创新生态链中,企业需要找到各自产品的定位,不要赶着大潮非要搞智能化。有的可以搞自动化,有的可以尝试数字化,有的也可以从事较为落后的技术创新嘛!”在丁汉眼中,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欧洲许多物联网小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也照样可以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谈到中鼎集成从事的物流业,在场院士们均表示这是一个可以率先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而实现智能化的行业,从而使智慧物流成为智能制造的重要一环,因为物流会大量存在于实体经济领域且不可替代。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如何将机器人与传感器结合起来,抓取非结构性的、未知的物体,在现在的机器人研究领域里,这是一个很大的热点,已经有很多物流企业开始采用这种工作方式。

  “其实较好的方式是‘人机合一’,互为补充,各自承担对于对方较难的工作。”席宁很是肯定丁汉“人机共融”的理念。他表示,智能制造并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一个结合了诸多复杂物联科技的过程,企业要从中选择最适合的那一个“侧面”。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