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30日讯 昨天,江阴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情况,同时公布该院办理的三起典型案例。据悉,2014年江阴检察院受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3件83人,2016年增长至122件322人,件数和人数同比上涨均超过300%,而2017年仅上半年就受理了175件258人。
据悉,目前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从前几年的邮寄包裹信件、利用座机、手机拨打电话、利用短信群发器发送虚假信息实施诈骗,发展到综合运用网络虚拟电话、变声电话、网络聊天工具、伪基站设备等发送诈骗信息,同时借助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途径接收和转移赃款,甚至在被害人手机、电脑中植入木马程序,通过黑客手段和技术转移被害人的钱款。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出现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有40余种,常见的就有17种,各种常见诈骗手段又会根据被打击情况不断升级演化,近期,甚至出现了伪造检察机关的书面拘捕令等法律文书进行诈骗。另一方面,作案规模也呈集团化,江阴检察院近两年办理的多起集团式电信诈骗犯罪,诈骗团伙都结构严密、分工明确,有的甚至以公司模式管理。其中,一个传销式交友电信诈骗犯罪集团涉案人员就达400余人。
记者了解到,电信诈骗的被害人在受骗后,通过银行汇款至对方账户,资金往往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实施电信诈骗成功后,犯罪团伙通常会在银行资金到账的第一时间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赃款转移,或者由专门的取款人员在收到赃款后及时取出。例如在一起江阴检察院首次对台湾籍电信诈骗被告人提起公诉的“职业取款人”案件中,在被害人将500万元陆续汇入嫌疑人控制的账户后,其中350万元通过网银瞬间被转移到2000余张银行卡上。
低风险、高回报、利益驱动是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根本原因。初级的电信网络诈骗并没有太高技术含量,作案工具无外乎几千元的电话、手机卡、电脑和银行卡等,付出的所谓劳动也不过是点点键盘、鼠标,拨打几个电话,回报却往往是投入的几十倍甚至数万倍。另外,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严重,运营商、银行业及第三方支付等平台管理缺位,民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薄弱都是造成该类案件高发的原因。
江阴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彩娟表示,只有在严惩的同时严管,将刑事制裁与行业自律、技术防范、行政监管、防范教育统筹协调,才是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治本之道。据悉,江阴检察院将在下一步专项活动中大力度打击非法获取、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同时,建立与电信、银行业有关单位的联动协作机制; 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和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