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8日讯 如今我市蓝藻打捞与处理的机械化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但是机器设备运行与维护需要一线工作人员。每年4月至11月,伴随着蓝藻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他们不分节假日,每日工作16小时以上。
据市蓝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中旬就观测到蓝藻,4月1日起,湖泛巡查工作正式启动,随着蓝藻在岸边不断聚集,4月14日我市开始打捞蓝藻。因为蓝藻分布的不均衡性,出现大量蓝藻集中到个别区域。5月初降水少,蓝藻经过太阳暴晒腐败后特别难处理,5月下旬后,各藻水分离站都在24小时不停运转。
今年40岁的何龙是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行部副部长,学机械专业的他本来在汽车行业工作,“作为无锡人,也想为太湖治理尽一份力。”带着这个朴实的想法,他从2013年起干起了藻水分离站技术维护工作。
藻水分离站是集中处理各个打捞点打捞上来的藻浆,味道十分刺鼻,记者采访1个多小时后就觉得头晕、恶心,工作人员是怎么克服恶劣的工作环境的呢?“刚来一两个礼拜也不适应,干这行总会有气体、粉尘、水污染,但现在已经完全习惯了。”何龙说,工作时间长,加上夏天天气热,多多少少会影响胃口。进入藻浆池的藻水每天必须要清理干净,何龙从6:30上班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家,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是常态。
在机械化水平非常高的藻水分离站,工人们需要做些什么呢?“主要是人工观测与投放絮凝剂。”何龙介绍,工人们5—6人一组,倒班工作,需要不间断人工观测藻浆池反应状态、离心脱水后出水情况是否达标。
“工作强度最大的是在分离过程中投加絮凝剂。”何龙介绍,以杨湾藻水分离站为例,每天产出藻泥150—200吨左右,需要在藻浆池中投放2吨絮凝剂。“25公斤一袋,全部靠人力投料。”
工作时间长、环境艰苦出现了“人难招,人难留”的情况。何龙介绍,观测藻浆池状态不是能在电脑上操作的,必须在池边肉眼观测。新招聘的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有的来了没几天,受不了味道、或者吃不了连续工作的苦就辞职了。每年4月底开始到11月,都是繁忙的蓝藻处理季,这期间不论双休日还是大小节日,工作人员都没有休息,“蓝藻什么时候‘休息’了我们才能休。”何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