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蓝藻发生、大规模集聚时间均较去年提前1个月
●打捞人员、设备增加,14座藻水分离站均满负荷运转
中国江苏网5月26日讯 让太湖清波荡漾,这是无锡百姓的共同心愿。近年来,在全市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太湖无锡水域水质逐年好转、好于全太湖水质。但是受去年暖冬和今年春天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等因素影响,今年太湖蓝藻水华较往年时间提前、频次增多,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高温日较常年偏多,太湖安全度夏工作面临严峻形势。目前,各地各部门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太湖应急防控各项工作,以常抓不懈的决心和态度,确保全市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本报今起推出“太湖安全度夏我们在行动”专栏,通过深入一线的报道,反映我市在控源截污、河道整治、安全供水、蓝藻处理利用等方面的行动和举措,回应社会关切,为保护母亲湖、确保太湖安全度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工作人员正在打捞共生的藻草。(图片由市蓝藻办提供)
“今年蓝藻来势汹汹,其发生和大规模集聚时间分别为3月中旬和5月上旬,均较去年提前了1个月。”昨日(5月25日),市蓝藻办人士说。一场蓝藻打捞“攻坚战”正在太湖沿线展开。至昨日,全市已打捞蓝藻58.74万吨,是2016年同期的3.53倍。
藻草共生增加打捞难度
专家介绍,太湖氮磷浓度仍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太湖藻类生境条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而去年冬季(2016年12月-2017年2月)太湖地区气温偏高,冬季积温613.2℃,比常年同期偏多164.3℃,为历史第一高,这使越冬期底泥中具有活性的蓝藻数量增多。今年春季前期(3月1日-4月25日)平均气温13.6℃,比常年同期偏高1.9℃,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多35.7小时,有利于越冬藻种复苏和快速生长。由此,今年蓝藻“醒得早、暴发得早”。
今年蓝藻提前暴发遇上水草打捞高峰期,加大了打捞难度。“当前梅梁湖水草密集,生长面积已接近湖体面积的50%,大量菹草成熟、断根后飘至湖中,与蓝藻混杂后大面积集聚,不及时打捞的话会影响水质。”市蓝藻办人士说。经巡测,5月11日需立即进行收割打捞的水草密集区域达到23.4平方公里。而2015年、2016年梅梁湖全年打捞的水草面积只有13.27平方公里和9.46平方公里。
打捞队伍进入应战状态
我市于4月1日就全面启动了太湖安全度夏工作,全市81个固定打捞点、56支专业打捞队伍、160余艘机械化打捞运输船只迅速进入应战状态。
市自来水公司锡东水厂蓝藻打捞点负责人朱炳忠最近每天6时不到就赶到打捞点查看藻情、开启吸藻泵打捞蓝藻。“之所以比以前提前一小时上班,是因为这里是锡东水厂水源地,保护水环境来不得半点马虎。”他告诉记者。市蓝藻办人士介绍,我市沿湖都基本实现了蓝藻机械化打捞,但仍需打捞人员清理水中杂物、拉围网促使蓝藻集聚来提高打捞效率,要时也要进行人工打捞。
“为有效应对藻草共生情况,今年还将在原有1000多名打捞人员之外增配打捞力量。”市蓝藻办人士说,因为要抢在5月底结束湖区水草打捞,使蓝藻在六七月高温时减少集聚的媒介,而蓝藻打捞又要做到日产日清。本月,仅马山街道就增加了群众、武警等300多名应急打捞人员,以机械化和人工打捞相结合的方式突击打捞水草。
至25日,全市已打捞水草4.34万吨,是2016年同期的1.35倍。
增配设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为应对后期高温下蓝藻可能大量集聚甚至死亡、仅凭现有设施可能难以及时全面应对的不利局面,各级财政加大投入,急事急办,加紧增设打捞和湖泛应急处置等设备。
在新安蓝藻打捞点看到,打捞平台下有两个下沉上吸式吸藻泵。“它们可根据水位、蓝藻密度调节自身高度,比原来的下沉式吸藻泵操作更简便,效率要高1倍。”市蓝藻办人士说。滨湖区等沿湖板块将增加一批吸藻泵。
为应对后续水草打捞,我市还将采购水草打捞船。市蓝藻办人士介绍,这样的船一小时可打捞水草10余吨,是人工打捞量的15倍左右,“像今年的藻草共生情况,原有的水草打捞设备已难以应付,近日不得不向周边地区借船应对,后期采购正在加紧进行。”
为促进水体流动、避免蓝藻大量集聚,我市还正在加紧采购曝气装置。25日,杨湾、三国城附近水域新设了5台太阳能曝气装置、4台微孔纳米增氧设备、1台大型曝气机、2艘移动增氧船。“仅一台太阳能曝气机一天就能使一亩水面增加溶解氧20公斤—30公斤,水中溶解氧增加了,就可以改善水质,避免水体出现黑臭现象。”市蓝藻办人士介绍。
为及时处理打捞上来的藻水,目前全市14座藻水分离站也呈满负荷运转状态。“通过技术改造,我站每天处理藻水能力由以前的1000多吨提高至3000吨,且能同时处理陈藻和鲜藻,处理能力大大提升。”新安藻水分离站技术负责人余红说。再加上在新安7公里沿湖岸线架设了输藻管、设置了远程控制设备,该站蓝藻打捞、处理效率显著提升,满负荷运转条件下全年处理藻水量可达2014年的近10倍。
(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