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4日讯 “按照联合国对青年的最新定义到44岁,那我还有大把的努力时间。”在宗玥诺看来,“80后”这一代由于生长的特殊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背负了不少刻板的印象,如“自我中心”、“浮躁”、“缺乏担当”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对他们的误解,对于青年自身的成长也造成一定困扰,但随着这一代青年逐渐成长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影响力日益扩大,他们也越来越受关注。
“80后”、曾经的上班族、创业、全职妈妈、再创业……宗玥诺想通过身体力行改变这些看法。
“变态老板”的“慢生活”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人”。一首《从前慢》一直火到现在,是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在繁华的都市,能喝到一碗干净、热腾腾的石磨豆浆,或是吃一碗牛筋都能炖得酥烂的面,变成一件值得向往的事了,节奏越快,我们却越希望生活更加从容、精致。
宗玥诺就要做到这一点,无锡最繁华闹市区的小巷子里,在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间隙里,有她经营的一家不起眼的轻食小馆,卖着卖相最普通的小食:豆浆、牛肉面、红糖豆渣饼、鸡头米糖粥……说来奇怪,这些坚持无添加的原味食物却精致得出奇,即使不投广告,不做促销活动,上门的食客依旧人流不断,有时甚至需要排队。
走进这家小馆,推门而见的是小清新的装饰,文艺中带着些家的感觉,看似简约,却情怀满满。开放的厨房间,可以看到两个阿姨在一直忙碌着。炉子上包子出炉和炖锅飘出的热气,把人一下子拉回以前那个时光。木质的桌椅干干净净,纯纯的豆浆,小时候的你是不是就这样安心地吃一碗呢?
“这里所有的食物都是无添加和纯手工,所有的味道就和我们小时候吃的一样。值得慢慢品,细细回味。”
追求“慢生活”的宗玥诺说话行事却是干净利落的不行,坐在厅里说话,眼睛看着门口进出的客人,耳朵还关注着厨房里食物烹煮的动静。《舌尖上的中国》等人文美食节目播出后,越来越多的有品位的食客人追求食物本身的滋味,就像大家对她小馆里牛肉面的评价:面身扎实,肉酥烂,重点是汤,总觉得不够喝。
当然,精工出细活,除了时间,另一个问题就是费料,也就是成本高,研发这碗招牌牛肉面,她用的是进口的金钱腱和牛筋,汤底是牛骨牛筋共同熬制,宗玥诺最多一次做废了6大块进口牛肉。还有代购人民币50元一瓶的香料,日本空运来的电饭锅,运费就要900多元。此外,每隔几天,她要给菜单上的产品进行销量排名,后三名就淘汰换新菜。“他们说我的挑剔已经到了‘变态’ 的程度,但我不在乎,东西好吃人家就会觉得伲行!”
几乎每个来小馆的客人都会说两句话,一句是这里的东西的确好吃,还有一句就是,老板太不计成本。
恢复食物制作的仪式感
在经营这家小馆前,宗玥诺是上班族,做过总经理助理,每天打扮的干净利落,拿着稳定的收入,没有什么不好。
但她骨子有种不满足,这种不满足来自她从小对食物的敏感,她喜欢食物的原味,食物里只要有味精她就会觉得全身起鸡皮疙瘩的不自在,于是,她就开始研究怎么做吃的,怎么把自己弄舒坦。后来,她索性把工作辞了,在湖滨路一高档小区旁边开了一家有机餐厅,将她对食物的挑剔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保证食材的纯正,她跑到供应商在武汉、河南等地的基地,爬了几天山,亲眼看看那些猪牛羊才放心。她的认真和勤快赢得了好的口碑,有机餐厅日营业额能做一万多。
后来因为生孩子,有机餐厅不得不转让掉,孩子三岁前,宗玥诺坦言这是她挫折感最强烈的时期,餐厅没有了,除了照顾孩子,她又什么都不能做。
好在孩子入托后,宗玥诺又有了时间的自由,她对食物执着的渴求开始喷发。她想做一个自己的小馆,究竟做什么呢?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豆浆,那醇香的味道,最原始的滋味。她觉得豆浆、牛肉面这类最日常的传统早餐和简餐,人们喜欢,现在又很期待。
为什么不让这些传统食物的制作恢复仪式感?宗玥诺要试试。
以豆浆而言,要打动人,机器打的绝对不行,因为打的豆子不够细腻,过滤也不干净,一定要用手工石磨。她就到网上淘了老的石磨,泡了黄豆在家里先实验。磨着磨着她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豆和水很容易分离,磨不出浆,她琢磨了好多遍,终于悟出:豆和水要按比例配放,且必须匀速。她不知道磨了多少遍,直到磨出了豆衣的那一刻,她知道,成了!
决定搞这个小馆的时候,宗玥诺考察了不少同类的品牌,上海某个台湾品牌很火,她就上门,把所有的东西吃了一遍。为了让包子的褶子更好看,她不仅去上海拜师,还坐在鼎泰丰门口一遍遍看师傅怎么给包子收口。
由于本身自带的“高逼格”,引得媒体广泛传播,进而又刷爆了朋友圈,宗玥诺的努力没有白费,不少客人慕名而来。因为太投入,宗玥诺最忙的时候,每天只睡4小时,有“粉丝”好心劝,不要这么辛苦,也不要用这么高的成本,宗玥诺豪言:“东西不好吃了,谁还会来?我不做只风光一阵的‘网红’”。 (记者 周茗芳)
链接
当年轻人和“匠心”相逢
流行语如同一个国家的“口头禅”,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就像“山寨”、“水货”曾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如今,“工匠精神”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门。小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这就是“工匠精神”与年轻人如知己相逢。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在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品质的现象中,如果一个年轻人拥有“匠心”,就显得难能可贵。这种依靠信念、信仰,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无论成功与否,整个过程,将让其获得纯粹精神的享受和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