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吴协恩的管理之道:“管”好生产经营,“理”清重点问题
2017-04-19 10:0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4月18日无锡讯(记者 童金德)管理是世界上所有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永远的难题。但是在“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带头人吴协恩看来,管理二字有着最朴素的含义——“管”好生产经营,“理”清重点问题。中国江苏网了解到,几十年来,吴协恩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探索之中,于治村、治企等方面,生成了许多管理心得和人生感悟,现从创新、制度、辩证、用人、责任等方面,汇总他的一些经典管理智慧。

  创新:用“创新意识”引领发展,不让“陈旧观念”束缚手脚

  “新常态要有新理念,我们要用‘创新意识’引领发展,而不是让‘陈旧观念’束缚手脚。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再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做现在的事,因为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唯一的出路,在于创新,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吴协恩认为,创新,是当今时代的趋势。趋势来临,是谁也抵挡不住的。你不懂,会有人懂;你不信,会有人信;你不做,会有人做。当你看懂了,相信了,去做了,别人可能已经成功了。所以,不要害怕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不吃这个“螃蟹”,别人会来吃,甚至你会被“螃蟹”吃掉。

  吴协恩认为, 华西几十年的实践说明一个道理:不管是管理方式,还是交往原则,都始终坚持“简单而不是复杂”、坚持“透明而不是封闭”、坚持“规范而不是随意”。

  短中长、稳快活 这是华西各项工作的总思路。吴协恩解释,所谓“短中长”,就是从事的行业要兼顾短期、中期、长期三大利益;所谓“稳快活”,就是传统产业发展要稳、把握机遇动作要快、资本市场利用要活。当然,“稳”不代表“等”,不能一味死等;“快”不代表“乱”,不能一快就乱;“活”不代表“过”,不能导致过错。

  “杜绝‘三个不能’,即不管是现有企业,还是新兴产业,要做一块成一块,成一块兴一块,兴一块带一块,切记“‘三个不能’:不能靠‘家长式’管理,不能用‘老思维’办事,不能凭‘一刀切’用人。”为此,吴协恩提出,既要打破国界去想问题,也要融入世界去看潮流,更要结合实际去干事情。一个一流的企业一定是国际化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务实的企业。

  吴协恩称,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华西今后的创新,将更多地是自下而上产生,而不是自上而下地传输。因为,绝大多数创新来源于平常工作,很少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就传统产业而言,一线工人在生产线上看到问题,想出解决的办法,其实就是一种创新。

  提到转型先“转人”吴协恩说,如果组织、企业、产业的转型比较难,不如就从人的转型着手转。毕竟,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企业是由人管理的,产业是由人实施的。而人的转型,最首要的还是思想、理念的创新。人的转型成功了,组织、企业、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转!

  营造创新的氛围很重要,吴协恩指出,华西村各公司、各企业“一把手”要做的,首先就是要营造创新的氛围,并找到能释放和推动员工创新的方法,不管是通过鼓励,还是奖励,都可以。其次就是,敢于管理和融合这些创新,善于打造和完善各类产品。

  其次创新不能蛮干,吴协恩认为,在创新中也要注意,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蛮干。创新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只有把“勇于创新”与“稳中求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破除思维定势的束缚,更好地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企业要与最好的比,不要总讲自己的优点、长处,而要多找自己的缺点、短处,特别是要学会“比较”,要明确跟谁比、怎么比、比什么。同样一个“比”,有的比出积极,有的比出消极,有的比出士气,有的比出丧气。华西的企业不要同社会上差的,或者一般的企业比,而要同社会上最好的企业比。这样,才能比出压力、比出动力、比出潜力!

  “过去,我思考得比较多的是‘如何让企业更成功’;现在,我思考得比较多的是‘如何让企业更长久’”。吴协恩理解,因为只有长久的,才是最成功的。而要保持长久,吴协恩提出要避免三种误区:一是不能用“赌”的心态做企业;二是不能以“短”的眼光看发展;三是不能靠“跟”的方式搞经营。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还要能预见未来,眼光有多远,收获就有多大。

  吴协恩还指出,在这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世界,想要开创一番事业,既要有常识,又要有见识,更要有胆识。如果你仅仅有常识,缺见识,就难免陷入平庸;如果你仅仅有见识,缺胆识,就难免纸上谈兵;如果你仅仅有胆识,缺常识,就难免导致失误。你只有同时具备这“三识”,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制度:依法治村、依法治企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

  “依法治村、依法治企”。这是华西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两句话”,吴协恩告诉中国江苏网,这“两句话”具体体现在信仰法治,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融入到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习惯。他说,不管治村,还是治企,都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原则性就是要以人为本、一视同仁。不能简单的认为,逢年过节吃顿饭、发个奖,就是关心职工。归根结底,要公平、公正,特别是要做到“给一支笔以监督、让一言堂能杜绝、使一刀切可防止”;灵活性就是要制度管人、人管制度,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要因时、因势、因事,实质应该是制度下的人性化管理。

  “制度要跟上发展,过去的体制在过去是好的,是能够推动发展的,是能够调动积极性的,也是能够保障共同富裕的。但时代变了,过去的体制也适应不了现在的形势。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吴协恩说,做企业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必须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如果“危”看不清楚,“机”就越来越少;如果“险”避不过去,“路”就走不长远。

  对于制度的制约,吴协恩的观点是,制度就是为那些想犯错误、要犯错误的人设定的。如果你不去碰它,制度就是“棉花棒”,甚至就是一张废纸;如果你去碰它,制度就是“杀手锏”。所以说,制度既是不能突破的底线,也是不能逾越的红线。既然定了制度,就要一丝不苟地落实到位。吴协恩称,他个人最反对的,就是制度订得很严,执行做得很松;嘴上说得很好,手上干得很差。总而言之,制度上要多念“紧箍咒”、自律上要多用“防腐剂”、监督上要多打“组合拳”。

  吴协恩说,设立制度就是为了把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此,我们要继续完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奖惩机制,把以人为本、制度管人落到实处,让华西的干部既有“制度管”,又能“自我管”,更有下面人的“监督管”,因为光靠我一个人来管,是管不过来的。当然,要建立一套制度,总要经历一些考验,关键是我们决定了就要坚持住。一旦制度建立并运行,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规矩是干部的‘保护神’、原则是工作的‘防火墙’、纪律是事业的‘保险箱’”。吴协恩称这是干事的“三个保障”,如果离开了这三个“保障”,今天不出事,明天也会出事。当然,只要事事按规矩、处处讲原则、人人守纪律,一心扑在工作上,就出不了问题。

  “三种对象”要用制度触动,吴协恩称,只有“一把手”好了,才能以上率下、上行下效,整个团队才会好。怎么严?怎么治?要求就是践行“三严三实”;标准就是“学好老书记,管好你自己”。我们就是要通过自律管、制度管、监督管,让还想“闯红灯、越雷池、破底线”的人没有市场,最终要让一把手“有担当、敢作为”,让团队“拉得出、打得响”,让员工“增信心、明希望”。

  以“三句话”推动“三保障”这是华西的经验,吴协恩解释,一是从“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仰,是干不成大事的,就算能做点事,也只是小事”,保障“华西的信仰让干部不想贪”;二是从“健全制度固然很重要,但落实制度更为关键”,保障“华西的制度让干部不能贪”;三是从“不是少数人监督多数人,而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保障“华西的监督让干部不敢贪”。

  以人为本是基础,创新机制是关键。这是华西考核干部的准则。吴协恩认为,有什么样的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考核,形式要公正、过程要透明、对象要全面、指标要量化、效果要明显。

  吴协恩还提出多数人监督少数人。他说,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企业,不是少数人监督多数人,而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华西的民主测评,对干部来讲,就是一次有“辣味”的监督,促使他们更有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对员工来讲,就是一种激励的机制,激发他们的大局意识、履职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吴协恩说,长久的走下去只有靠制度、靠文化 业务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是可以的,但要更长久的走下去,只有靠制度、靠文化。“像老书记为我们打造的诚信制度、诚信文化,就是华西永续发展的重要依靠。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老书记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为华西人留下了物质的高楼大厦,而在于他留下了思想的高楼大厦。老书记身上最值得我们传承的,就是他留下的思想精神与特色文化。物质难长久,文化传千年,经济是无法永远传承下去的,能永远传承下去的只有文化。”

  辩证:辩证眼光看待发展 要有自己见解和判断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发展十分重要,吴协恩认为,凡事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尤其是当别人都在讲“不可能”的时候,你要从另外的角度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吴协恩总觉得,很多人做事之所以难以取得突破,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他们习惯于用“不可能”来否定自己的想法。

  吴协恩认为,华西几十年来取得的成绩,使我们更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实干,才会实在;只有作为,才有地位;只有同心,才能同进! 企业管理既不要一下子放得太开,也不要一下子收得太紧。放得太开,容易一放就乱、一松就垮;收得太紧,往往一收就停、一统就死。一定要科学安排、统筹兼顾,松紧适宜、收放得当。

  吴协恩提出“过河”的方式必须变,他说,发展阶段的变化,也意味着原有的经济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如果还是一成不变地沿用老一套,那是没有出路的。打个比方,以前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现在还能不能继续这样做呢?我看,“石头”可以继续摸,但“过河”的方式必须要改变。特别是凡事都要辩证地看,既要看到变化的一面,更要看到不变的一面。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做法在变,但不管怎么变,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变、对创新的要求不会变、对实干的追求不会变。

  对于改革的目的,吴协恩说,虽然改革一定会带来阵痛,但不改革会疼死。改革就是检验我们有没有“打破固有模式”的胆量、有没有“冲破约定俗成”的见识。希望大家不要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办法。我们就是要以革故鼎新的魄力构建新格局,以创新驱动的战略打造新引擎,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推动新改革,让村庄多一点新的变化,让百姓多一点幸福安康,让干部多一点责任担当,让发展多一点远见卓识,让未来多一点真正希望。

  提到华西改革的方向,吴协恩介绍,华西改革的总方向就是“三个转变”:内部管理,要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干部队伍,要从兼职化向专职化转变;民主监督,要从程序化向常态化转变。改革的总依据就是:坚持50多年形成的独特的体制、机制、班子,同时不断对其深化、完善和改进,使它更加符合华西实际、更加满足村民期待。我相信,把发展为民挺在前,改革创新就所向披靡。他说, 华西现在一直在讲“转型”,但转型不是简单地一转就行,它也有高下之分、内外之别。吴协恩认为,产业、行业的转型,属于企业外部转型,目的是拓宽企业的发展空间;组织、架构的转型,则属于企业内部转型,目的是强化企业的生存根基。有时候内部转型往往比外部转型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传统产业形势低迷的时候。

  谈到“风险”话题,吴协恩说,任何一件事,如果我们只看到它“莺歌燕舞”的一面,那暂时不要做。因为对它的认识还不全面。如果我们已经认识到足够坏的一面,在这样的前提下依然认为值得做,那就能做。要知道,当所有人都在唱好,没有人说不好的时候,风险往往就潜伏在里面。预防风险,就是要抓好“三个字”:考虑要早,眼光要远,防范要严。

  “做企业,不可能不遇到问题,无非是大或小的区别而已。只有认真总结问题,才能防止再出问题。我们既要通过总结解决问题,也要在总结中学会问问题。”吴协恩觉得,有时候最严重的错误,不是问题的答案错了,而是问题本身错了。比如,与其总是纠缠于“我这个企业为什么不行?”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企业在同样的环境中获得了成功?”

  “不要怨宏观形势怎么样,前提是你的微观对策怎么想;不要问外部资源有多少,重点是你的经营眼光好不好;不要讲其他单位也不行,关键是你的企业必须行。”吴协恩提出科学看待“三个辩证”。他说,有些人之所以习惯埋怨,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底,导致眼中看到的,哪里都是困难,哪里都是阻碍;我们心里有底,因此眼中看到的,到处都是生机,到处都是活力。

  用人:让懂人管懂的事 不要外行管内行

  用人的“三种境界”是吴协恩的观点,他说,用人不要不懂装懂,要让懂的人管懂的事;不要外行管内行,要让合适的人上合适的岗。特别是不要狭隘地把别人当成“打工仔”,要有智慧把他们变成“投资者”,要有眼光把他们变成“合伙人”,要有胸怀把他们变成“自己人”。

  而用人的内涵,吴协恩解释,“人事”二字,人在前,事在后,说明“只有先有人,事业才能成”。我们就是要用有口碑、有人品、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没能力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用好一个人,既要给他权力,又要给他责任;既不放大他的缺点,也不看轻他的优点;既用有才能的人,更用会用人才的人。

  吴协恩说,事在人为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事情的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自身的本事、自我的鞭策;二是指事情的成功关键要有人、重点会用人、根本在容人。

  对于领导能力的理解,吴协恩说,领导力首先来源于自我的约束力,当你不能管住自己的时候,你就失去了领导别人的资格。就像老书记生前说的,干部要有权威:一是廉洁,二是懂行,廉洁才有权,懂行才有威。管住自己就是成功,改掉缺点就是进步,带动他人就是提升。千万不要总是找人家的缺点、人家的问题。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缺点,就是最大的缺点。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就要容得下别人;只要不是方向性分歧,就要敞得开胸怀;只要不是顽固性缺点,就要放得下偏见,毕竟人不可能完美到没有一点瑕疵。”在用人的“三个原则” ,吴协恩认为,既不能让能人“束手束脚”,也不能让庸人“空占其位”,更不能让下面人受到“无谓冤屈”。总之,对于别人的缺点要包容,但不能纵容;对于自己的下属要爱护,但不能袒护;对于受到的委屈要争气,但不能泄气。

  不管是管理,还是用人,吴协恩提出都要有张有弛,既要放得开,有闯劲;又要守得住,有压力;更要讲原则,有底线,最终要让上面的人懂得收放,让下面的人看到希望。

  “让青年人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接受锻炼,就是看重他们的水平、注重他们的创新、器重他们的闯劲。其实,对青年人的关心和爱护,就是对未来的关注和担当。”吴协恩说,对于年轻人,不仅要引导好,更要使用好。既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又要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吴协恩称自己就坚持这样一条,年轻人要玩就要玩出名堂,他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只要是合法、合适的,我们长辈就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哪怕他们跌个跟头,或者撞到墙头都不要紧,因为老一辈就是这样过来的。

  责任:顶着压力也要干 冒着风险也要担

  好战略、用好资源、挑好担子。这是“一把手”的三项工作职责。吴协恩说,定工作就是会干事、能创造、有作为。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其实,只要你全心投入,工作就是一种乐趣;只要你善于总结,工作就是一种提高;只要你持之以恒,工作就是一种成就。

  如何杜绝“三个虚浮”?吴协恩的答案是“一抓到底”。他说,各单位负责人一定要一抓到底。如果做事还浮在表面,那就是华而不实;如果管理仍流于形式,那就是弄虚作假;如果责任仅挂在口头,那就是不负责任。分给你的一块,你就要尽全力把它做好,确保“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落实之法”!

  吴协恩提出以责任抓成效。他说,完成任务不仅要看数量,关键要看质量,要看成效,目标任务要见成效,工作部署要见成效,责任担当要见成效。至于能不能做到,有的时候并不只是能力问题,更是责任问题。为此,我们要带着危机看问题,带着使命为集体;要管实管细管到人,干好干优干到位;要一月抓一月,一月不放松一月。

  “一个干部,把可能变成可为,是本职;把可能变成不可能,是失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才叫本事。你只有心中装着百姓,做事才会想着百姓。也只有这样,百姓工作才会向着你,百姓心中才会装着你。”吴协恩指出这是干部职责的“三种表现”。

  “日常工作,无论哪个方面,如果出了问题,就一定要抓。如果为了面子不去抓,最后连隔里都会没有。我们就是要抓苗头、抓问题,不要担心面子,抓好了自然就有面子。作为个人来说。”吴协恩希望能够了解每一个村民、每一个职工,也希望他们每一个人能够了解他,通过了解,达到更好地配合。

  吴协恩还提出管理的“三种艺术”,即村庄管理也好,企业管理也好,干部要多用表率的方式为下面带好头、示好范,不要总是习惯于用命令的形式去支配,这样容易让下面人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心不甘、情不愿。管理的艺术,就是要让人在和风细雨中接受工作、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作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成长。

  对于“一把手”吴协恩给出建议,“一把手”要正确处理得“三种关系”。他说, 虽然“一把手”有着最终的“决策权”,但决策有时候也是非常可怕的。可怕的,不是这个决策关系着你个人的得失和成败,而是影响你整个单位,乃至全体华西人的利益和未来。所以,决策的背后,体现的是“一把手”责任的大小、担当的轻重、使命的多少!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再强调:一个“一把手”一定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如何确保决策正确,关键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统筹好“村内与村外”这两个大局,分清楚“集体与个人”这两种利益,兼顾到“民主与集中”这两大主题。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怎么办?吴协恩认为,作为一个单位的负责人,应该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工作、为了团结、为了大局,就不能计较个人的一时得失。如果只想个人的“后路”,不想单位的“出路”;只想做“加法”,不想做“减法”;只想搭“顺风车”,不想开“自驾车”,那么内部怎么团结?工作怎么开展?为民怎么服务?

  在正确处理大家与小家的关系上,吴协恩说,“家风连着村风,村风连着民风。小家与大家如何权衡、家事与村事怎样取舍,体现的就是一个人责任的大小。作为个人来讲,我会继续为担当的人担当、为负责的人负责、为尽力的人尽力。希望党员干部也要在村民职工中带好头。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表率是最好的教育,要求大家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我们首先不做,以此约束好一家人、带领好一班人、示范好全村人。”

标签:
责编:丁越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