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莫让吴语成“无语”
2017-02-22 09: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2月22日讯 “一里街,亮坝上,山墩凹,泗堡桥,五里新村,绿塔路,七尺场,八士桥,九成弄,日晖桥。”这首童谣,按照数字1至10的谐音,串起了无锡地名,“老无锡”读来倍感亲切,“新无锡人”听了却没啥感觉。昨天是国际母语日,本报请到《无锡方言辞典》编著者、无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项行跟读者扯扯无锡老话。

  无锡老话在岁月中渐渐遗失

  “以前街头卖唱的‘小热昏’,现在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剃头担子’少见了,所以年轻人无法想象啥叫‘两头热’。‘炮炒米’‘炮孛娄’的砰砰声,也很久听不到了。用竹签搅拌‘餳糖’吃的日脚,已经是老老早早个事体咧。倒是有段时间看不到的麦芽糖摊头,现在又冒出不少,不过,谁也不会再去与‘换糖佬佬’‘饶三饶’了。”时移世易,随着时代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无锡话有很多,项行简单列出了以下几类原因:

  1、生活物品的消亡

  木杆秤是以前很常见的计量器具,由秤钩、秤纽、秤杆、秤砣等部件组成。尽管木杆秤有着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等优点,但终究难敌电子秤快捷、精准的优点,而且电子秤大大减少了“压秤头”即所谓缺斤短两的可能。木杆秤上一般有两个秤纽,靠近秤钩的叫头纽,专门用来提称分量重的东西,相隔不远处提称分量较轻的是二纽。

  作为旧时家用常备的器具,秤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人人都会。如果你连最基本的“头纽二纽也分弗清”,那么你就不要来瞎掺和了。如今,老式的木杆秤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头纽、二纽”指的是什么?很多年轻人都没听说过,又如何分得清呢?

  2、劳作方式的改变

  过去是农耕社会,由劳作方式带来的方言俗语也随着社会的变迁渐渐无人提及了。北方人说谁比谁强,喜欢用“甩你几条大街”,无锡也有类似老话,叫做“甩你几个麦埨头”。麦埨即田垄,就是田与田之间隔开来的土埂,宽度一般恰好够一个人走。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到来,农耕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很难再听到“甩你几个麦埨头”了。

  3、风俗习惯的弱化

  现在人们喜欢用“宅男”“宅女”形容不愿意出门的人,过去也有类似称呼,男的叫“弗出会的大老爷”,女的叫“畔房小姐”。无锡逢庙会,人们会把各个庙里供奉的老爷抬出来“迎神赛会”,叫做“出会”,唯独张中丞庙里的大老爷不出来。“畔房小姐”的“畔”,在这里是躲在家里的意思,类似北方人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4、切口、黑话的消失

  旧时无锡是有名的米码头,米市交易很盛。买卖双方交易的内容,不能让外人知道,两人聊天就说暗语,切口、黑话等行业用语、交际隐语便随之而来,外人根本听不懂。甚至一些切口、行话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比如把洗澡叫“闹海”,吃饭叫“额掀”。现在,随着行当的消失,行业用语自然也不用了。

  项行提到,无锡乡下跟城里的方言也不同,以前,近郊农村的人进城,一张口怕被城里人笑话,出于一种自卑心理,就不敢说地方话。于是,乡音就慢慢被同化掉了。此外,过去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很多,一家人住在一起,相对固定,老话有语境,说得也多,现在,小家庭多,家庭成员也不一定来自同一个地方,所以交流中方言使用的比例就下降了。对于无锡老话的消失,项行看得开,时代在前进,词语的消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当我们去感叹这些老话离去的时候,我们不也正在大量接触各类新词汇吗?

  “锡普”出现是无奈的选择

  过去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人口居住相对稳定,一个地域的人就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下去,如今世界都成了地球村,人口迁移很快,为便于交流,普通话变得日趋强势。无锡常住人口中,“‘新无锡人’占了近一半,外地人学无锡话是很少的”,项行表示,语言的“进”和“退”是和使用人群的“强”和“弱”相对应的,无锡话使用频率少了,自然而然就濒临消失。面对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一种介于无锡话与普通话之间的“无锡普通话”简称“锡普”诞生了。

  方言中有“文读”和“白读”,在项行看来,“锡普”就类似于“文读”,只是象征性地把音变得好像是无锡话,说的内容却是新名词。现在无锡人口中的“小飞龙”,以前被称为“癞团车”,因为样子像癞蛤蟆。“‘小飞龙’虽不是乡音,但总比说普通话好。”项行感叹,以前社会发展慢,人口迁徙少,新生事物传播速度有限,因此一种方言能延续上千年而相对固定。现在网络发达,春晚上一两个新名词出来,一夜之间,各地都会用同一个音表达同一个意了。

  如今,这种具有无锡特色的普通话,在无锡市民的生活中被频繁使用,外地人能听得懂“锡普”,也分辨得出它与普通话的不同,会说无锡话的无锡人则会在相应场合选择性地使用“锡普”与无锡话,这是无锡人自主选择的交流方式,项行则将之看作“无奈的选择”。尤其是青少年和刚学话的一代,不管在家还是学校,大多用普通话交流,就算会说自己的方言,说的也是深受普通话影响的新方言。

  乡音承载乡愁保护正在继续

  春节回老家,常听到有亲友抱怨,说在外面生活久了,连家乡话都不标准了。在普通话畅行天下、网络语言受到追捧的今天,方言的遗失还在加速。于是,当我们在呼吁留住乡愁的同时,把乡音留住却成了难题。据了解,即将首发的新版《无锡市志(1986-2005)》将对这20年间无锡方言的变迁作全面梳理。项行介绍,其实,以前的县志、市志中,一直有对无锡方言的记载,历史上,钱基博、赵元任也研究过无锡方言,上世纪八十年代,薛典人翁寿元考证了无锡方言的出处。

  无锡方言属于吴方言,吴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可划分为5个片区: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其中,太湖片可再分为6个小片:常州小片(或称毗陵小片)、苏沪嘉小片、湖州小片(或称苕溪小片)、杭州小片、临绍小片、明州小片。学界大多认为无锡方言处于太湖片中常州小片和苏沪嘉小片的过渡地带。

  前段时间,苏州市取消了“用苏州话报公交站名”的试点,这一举措让关心吴语传承的人更加忧虑,有人甚至高呼“莫让吴语成为无语”。与此同时,上海则率先将沪语课程列入学前教育。江苏省政协委员袁小良在今年的提案《弘扬本土文化保护地方语言》中建议,在中小学设立地方语言普及课程。无锡其实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无锡国家级非遗吴歌用吴语方言说唱,而吴歌之所以会濒临失传,无锡一些学校之所以要开展吴歌传承教育,根源还在于会说吴语的人越来越少。

  “老话来源于生活,我只是做了一个归纳与整理。”2008年,项行编著的《无锡方言辞典》问世,收录了6300条词条,大多流行于无锡城区。一个月内,这本辞典卖出了9000册,令项行大为意外。在项行看来,留住乡音,势必要把无锡方言所有的词汇、注音归档,此外,对无锡方言声音的存档工作,几年前就已开始,但语音的建档还是晚了。生活环境在变,语音一直有变化,项行担心的是:现在已很难找到纯正的无锡话了。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