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冯其庸,故乡山水最难舍
2017-02-06 10: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图为冯其庸生前在位于家乡的冯其庸学术馆内为讲解员们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本报资料图片 吕枫 摄)

  中国江苏网2月6日讯  2017年2月5日上午10时,冯其庸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厅举行。

  在四面八方赶来送行的人群中,副市长刘霞受市委、市政府委托,率惠山区区委宣传部、惠山区文体局、前洲街道、冯其庸学术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代表家乡人民赴京送冯老最后一程。

  2月4日,刘霞一行还专程赴冯老位于北京通州张家湾芳草园小区的家,看望慰问冯老家人。

  走进瓜饭楼,花圈与挽联中,摆放着冯其庸遗像。一年前,也是在这里,大病初愈的冯老与无锡日报记者畅谈近两个小时。现在,那个视家乡人为亲人的老人,真的走了。突然间,心里空落落的。

  冯老的夫人夏渌涓迎了出来,悲伤写在脸上,一览无遗。瓜饭楼,是冯其庸潜心治学的所在,也是夏渌涓爱情的归依。来自无锡前洲冯巷的冯其庸,与无锡圆通路盛巷的夏渌涓,一辈子携手走来,他的爱国思乡,她最懂。

  学术报国受人敬仰,辞世之际从容安详

  说起冯其庸,夏奶奶哽咽了:“20年前我们搬来这里相依相伴,他专心专注于学术研究,我全心全意支持他。老先生是1月22日中午12时18分走的,1月27日就是我们62周年结婚纪念日了。”话音未落,泪已垂下。夏奶奶有多想与冯老共度这个结婚纪念日,尽在泪中。

  生前著作等身,桃李芬芳;身后众人敬仰,深情缅怀。冯其庸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他为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在得知他辞世的消息后,社会各界或打电话、或送花圈,或发唁电,表达对冯老的敬爱与追思,国学大师、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及其儿女也各自发来唁电。“他一辈子专注治学,讲求学术报国;走后不到一小时,全国各地都在怀念他。”身为冯老的妻子,夏渌涓深深体会到社会各界对丈夫的敬重,倍感欣慰。

  “冯老生前常叮嘱:‘不留任何创伤走’。这次将他送到医院时,只给他吸氧补充体力,呼吸机都没用,他走得平静安详。”夏奶奶说道。

  叶落归根“回家乡”,归葬入土舜柯山

  最近几年,冯老一直想“回家看看”,但疾病缠身让老人难以如愿。夏渌涓劝他:“以你现在的身体状况,别说飞机,就是高铁专座都不合适啊。”冯其庸只能把这份思乡情,寄托在每个去看望他的家乡人身上。

  2016年上半年,冯老与夏渌涓聊起了身后事。“别看我现在身体尚可,但我自己有感觉,一年不如一年了。”夏渌涓问他:“百年之后想去哪里?”冯老毫不犹豫说了三个字:“回家乡。”两个女儿带着父母嘱托,来锡为父亲选择归宿,最终确址舜柯山,并谨遵父亲生前遗训:一切从简,不要铺张,以绿地为主。据悉,一切准备就绪后,无锡将迎接冯老“回家乡”。

  冯老生前最牵挂的,便是家乡那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学术馆。学术馆成立后,他分批次向学术馆捐赠其珍藏,并不顾年迈为学术馆引进高品质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学术馆已成为前洲乃至国内的一个国学交流阵地。夏奶奶也表示,很多去馆里参观的人回京后都会向她反馈说,馆里活动、展览办得很好,“将馆交给无锡办,我们放心。”据悉,今年还将举办学术馆成立五周年纪念活动,夏渌涓也表示了想回故乡看看的心愿。

  冯老在世时,常忆故乡千般好。家乡人对冯老的关注与关爱,夫妇俩铭记于心。夏奶奶感谢无锡新闻界对冯老的每一次采访报道,她还清晰记得采访记者的名字,称这些报道为冯老留下了珍贵的影像与文字资料。她叮嘱记者为她搜集邮寄无锡日报报道冯老的文章,“虽然他走了,但这些文字要作为资料进行整理。”

  斯人已去,冯老走好!无锡,静候大师回家!(记者 单红)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