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镇江市京口区委书记贾敬远:“家门口”党建打通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2023-11-16 09:07:00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1
听新闻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并对江苏提出了“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务。7月,总书记再次考察江苏,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其中包括“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坚定不移做好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京口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城市基层党建重要部署,积极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基层治理新任务、居民群众新需求,高扬“党建让家门口生活更美好”理念之旗,大力实施“家门口”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六项实践”,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治理效能。

一、支部建在网格,组织体系延伸在家门口。严密组织体系、畅通“神经末梢”,将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到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一是优化网格党支部。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按照“一网格一支部”的原则,295个社会治理网格实现党组织全覆盖,选优配强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1033名,有力推动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多网融合、织密织小。

二是建强小区党组织。坚持红色物业、红色旧改一体化推进,在旧改指挥部建立党支部,积极探索引入物业公司参与老旧小区长效管理的新路径,实现全区26家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100%应建尽建。创成5个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省级示范点,数量列全市第一。

三是壮大“新兴”领域党组织。实施“两新”组织“双有”目标提升计划,从业人员100人以上的有独立党组织占比达100%;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有党员占比达89%。12家重点民营企业和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实现党建入章,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由中层及以上管理层人员担任比例达92%,党员主要出资人兼任党组织书记比例73%。

二、队伍沉到一线,工作力量扎根在家门口。高度重视基层治理骨干队伍建设,着力打造素质高、能力强、善协调、有担当的街道社区干部队伍。

一是加强头雁队伍建设。实施“头雁工程”,举办“头雁讲坛”,评选“京口名书记”7名,“年度好书记”10名。每年拿出1个名额面向社区(村)两委正职定向招录公务员,积极探索打通优秀社区(村)书记进入事业编制通道。实施社区(村)干部学历“8090”计划,全区社区(村)干部、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分别达到95%、100%。7人荣获市“千名领先”、2人荣获省“百名示范”书记、1人获评“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

二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化“六优六化”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社区工作者平均收入增长16%,“一窗受理、全科服务”的“双全”社工占比达92.8%,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

三是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落实“一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要求,将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通过网格“大比武”“擂台赛”,以赛代练提高网格员隐患排查、纠纷调处水平。建立健全网格员“日走访、周分析、月汇报”机制,让网格员成为民情的第一知情人、事件的第一报告人、困难的第一帮助人。

三、党员走入群众,先锋价值体现在家门口。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家门口,把党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一是全体党员爱岗担责。出台激发党员荣誉感12项措施,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身份意识。为时代楷模赵亚夫在家门口开设党代表工作室和“亚夫课堂”。

二是社区党员设岗定责。建立以社区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队伍128支,推动党员在家门口设岗位、定职责。实行党员联户制度,全面延伸组织触角,做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

三是机关党员认岗领责。构建“支部吹哨、条块联动”服务机制,出台机关和社区结对服务10项清单,实行“双向认领”。完善“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组织机关党员下沉网格,认领“微心愿”,今年来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600余个。

四是新兴领域党员拓岗履责。发挥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地头熟”优势,推动新就业群体助力治理随手拍、随手帮,融入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

四、服务办进心坎,优质资源汇聚在家门口。完善区域化党建格局,推动实现资源共享、大事共商、实事共办、难题共解。

一是优化治理服务效能。优化“家门口”的营商环境,将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向街道(园区)延伸,发放营业执照3000余份。提升“家门口”的“医”靠,打造12个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4.8万居民。挖掘培育业委会成员、物业人员、“老弗士”、青年团员等基层治理力量,在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矛盾化解、应急处突等治理服务中形成合力。

二是丰富联动共建服务。拓展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红色朋友圈”,凝聚300多家驻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组建“共驻共建、惠民先锋”等72个党建联盟。市、区联动开展“建功家门口、机关惠民生”活动,75个市区两级机关部门领办惠民实事155件,帮建网格阵地60余个。江东大妈等126个群众自治组织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和服务。

三是完善民情畅通机制。600余名“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工作室、联络站接待群众,开展“温暖20”社情民意日活动,牵头搭建滨江议事会、山畔议事会等民众说事、民主议事载体60余个,畅通群众意见表达渠道。

五、阵地设在街巷,组织形象彰显在家门口。全面点亮遍布城市的“服务矩阵”,全力打造方便快捷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

一是集成提升街社党群服务中心。以“群众常来”为目标,聚焦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开展“我想常来的党群服务中心”意见征集活动。实施党群服务阵地效用专项提升行动,积极打造江滨新村、苏宁商圈样板阵地。探索“周末社区”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二是做精做美网格阵地。结合“红色旧改”“红色物业”等工作,因地制宜微改造、微更新,因地制宜打造“幸福滨江汇”等一批网格站点,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各类党群服务站点,推动形成“10分钟服务圈”。

三是探索建设暖“新”阵地。打造苏宁金色商居、宝华物流、元致亨等106个暖“新”加油吧,10个“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环卫驿站”集中开放,构建起暖“新”更贴心的“1公里服务圈”。

六、评价交给基层,治理成效满意在家门口。坚持把为群众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方面,优化治理成效考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基层治理评价体系,开展党建网格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全面了解各街道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情况。实施网格治理成效、网格长考核与网格党支部星级评定挂钩。

另一方面,赋予社区党组织考核权。机关党建考核中增加社区党组织对结对部门党组织评价意见,将在职人员居住地表现作为干部考察、民主评议、推优评先、发展入党等的重要依据,赋予社区党组织评价权。

标签:
责编:陈康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