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全国第23个“爱耳日”,今年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近年来,突发性耳聋、老年性耳聋发病人群不断年轻化。作为我们重要的听力器官,“爱耳”不止这一天,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通过举办社区义诊、检查优惠活动,让更多市民主动关注自己的耳朵健康。
老年人应定期检查听力
相比于“听不清”,我们更多对“看不清”有直观感受,可以很快选择佩戴眼镜来提高视力。有数据表明,一个人出现听力损伤,到正确认识听力损伤,到主动佩戴助听器,要经过6-8年的时间。其实听力损伤与视力损伤并无差别,同样也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早察觉、早干预。
3月3日下午,泰州四院耳鼻咽喉科的专家与该院第三党支部、第五党支部成员来到东城社区、南蒲社区,进行“护佑健康梦-健康科普社区行”活动,为周围居民专项义诊。
参与群众以中老年居民为主,有人表示,自己明显感到听力下降,但又踌躇是否该去医院治疗。耳鼻咽喉科主任储俊才认为,上了年纪后如果耳朵听不清楚,根据具体表现,要当心是否患上老年性耳聋。目前我国60-70岁之间的老年人中,耳聋发病率居高不下,每年在本地区残疾定级工作中,老年性耳聋都占据了听力致残原因的绝大部分。
“我们也发现,近年来老年性耳聋的发病年纪越来越年轻,已经不是上了年纪才有的病症。”储俊才说。老年性耳聋的治疗以达到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尽量保存并利用剩余听力为目的。如果患者不能及时就医,不仅得不到有效的听力补偿,让病情发展下去,也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如果总是听不清、听不懂别人说话,或必须靠近倾听,难免会产生怕别人嘲笑、给别人增添麻烦的心理,逐渐失去交流的兴趣和信心。据悉,在老年性耳聋患者中,有孤独、焦虑、烦躁等情绪的人不在少数。
我们内耳的耳蜗还连着听觉神经,声音转换为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输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并与语言中枢联系,最终理解语意。一旦听力下降,“用进废退”,使得大脑听觉皮层萎缩,影响患者的语音识别能力。可以说,听力下降也是诱发阿兹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一定要等日常交流中出现听力障碍才行动,而是有必要定期进行听力的筛查。为了让更多患者参与该项检查,到3月7日,泰州四院开展惠民措施,听力检查(声导抗+电测听)的费用可减免20%。
爱护耳朵从不掏耳朵做起
不少市民对“掏耳朵”“采耳”颇感兴趣,一方面这是常见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演变成休闲活动,有的人不“掏”不舒服。活动现场,该科主任医师姚庆根对此明确表示,市民最好不要掏耳朵和做采耳。
姚庆根说,每天门诊都有多位患者因采耳来就诊,常见有外耳道感染、鼓膜穿孔等情况,甚至第一次采耳就“中招”。“我遇到过一位在外采耳的患者,耳道被堵得严严实实,里面都是形成团块的霉菌。”姚庆根解释,我们的外耳道皮肤非常娇嫩,经不住用手指或其他异物的“折腾”,容易损伤皮肤,引发感染。一般耳屎,也就是耵聍会随着咀嚼、打喷嚏等动作自然脱落,无须刻意清洁。而掏耳朵的行为,除了增加耵聍堵塞的概率,也容易引起真菌感染,增加中耳炎的风险。但有一类人是“油耳朵”,耵聍比较黏腻潮湿,常常遇到耵聍堵住耳道的情况。他建议这类人群到医院就诊,由医生在窥镜下用专门器具安全地取出来。
此外,年轻人日常生活中除了做好听力保护,也要当心“耳梗”的发生。“耳梗”是突发性耳聋,其发病率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而明显上升。上个月,耳鼻咽喉科有位34岁的男性患者,因长时间工作压力过大、长期熬夜,诱发神经性耳聋。和我们常听到的脑梗、心梗类似,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性耳聋,对听力的损伤是不可逆的,黄金治疗时间为发作后的72小时之内,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治疗效果会大大降低。专家建议,平时要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随时调整心态,减少工作压力,不要经常处于高噪音环境,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时,立即去医院就诊,越早越好。
记者 朱虹 通讯员 陈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