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7日泰州讯 近年来,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激增,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寺巷街道党工委重点关注了这一人群的居住安全问题,推行“旅馆式”出租房管理模式。同时,聚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街道党工委结合“双减”工作要求,以“党建+基层治理”为题积极探索“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大党委”聚合力,机关职能部门、社区、驻街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联合发力,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以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为抓手,探索构建“21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托管服务格局,着力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托管难题。寺巷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2”是多维建立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托管服务实操运行规则和服务保障运行机制;“1”是开发一系列精品托管服务项目;“1”是打造一批共享托管服务阵地。
科学构建服务机制,聚力党建引领强化服务领导
强化组织领导,推动齐抓共管。建立“街道党工委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社区大党委为主体、部门各负其责、学校大力支持、社会共同推动”的工作模式,实现街道部门、群团组织、社区、学校、社会机构、企业的多方联动,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托管服务机制。
强化监督指导,推动责任落实。街道党工委召集党群工作局、为民服务中心、工青妇等部门的年轻党员干部共同设立“候鸟守护‘211’工作室”,明确责任分工,根据街道党工委指示,分别从组织机构、服务团队、服务项目及服务保障等多个维度制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托管运行指导规则,职能部门根据法定职责及运行规则检查指导各单位落实托管服务工作的规范发展和安全监管责任。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分布较多的社区牵头成立由共建社区、学校、社会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组成的社区“大党委”,具体负责实施托管服务项目。
强化服务保障,推动长效运转。放大正向激励保障效应,鼓励部分社区牵头试点建设共享托管服务阵地,常态化开办托管服务,街道对阵地建设和服务开展较好的社区给予财政补助,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底党建考核加分指标项。绷紧安全保障红线,通过制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托管协议书、管理教师岗位职责及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安全保障细则,为每名托管对象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进一步强化人身安全保障。
融合搭建服务阵地,聚力多方资源增强服务效率
多点建设阵地,力求服务全覆盖。街道党工委在综合考量外来人口规模集聚和现实需求等情况后,集聚各方力量,分别在多个社区建设托管服务阵地。
多方共建服务,力求服务齐发力。鉴于托管服务阵地辐射多个社区,为经济高效整合多方资源共建服务项目,每个服务阵地由相应的社区“大党委”共建,街道“候鸟守护‘211’工作室”统筹全街活动需求,适时组织职能部门、工青妇、学校、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单位嵌入托管服务阵地开展服务活动。
多源筹措资金,力求服务有活水。采取“街道财政出资部分,共建单位列支部分,企事业单位赞助部分,社会组织自愿承担部分”的方式筹措经费,设立街道托管服务专项配套资金,成立托管服务外联专班,开源扩渠筹集资金和引进服务赞助项目,为托管服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活动保障。
精心打磨服务项目,聚力多方力量提升服务品质
开设“5+X”服务项目,提升托管服务内涵。所有托管服务阵地在坚持“不补课、不授新课”的前提下,一方面对照“年度菜单”提供红色教育、文体活动、兴趣拓展、综合实践、作业辅导等5项固定服务。另一方面,各阵地根据实际需求增设自选“课程”,进一步丰富“X”的服务内涵。
设置“5+2”精品课程,提升托管服务特色。“5”是指在每周的5天工作日内,社区“大党委”紧贴家长和孩子们的现实需求,设置集体游戏活动、体质提升、手工创意等课程,并在不同服务阵地设置特色课程;“2”是在周末和寒暑假两个假期开设精品红色教育课堂,常态化举办党史小讲堂,并定期组织孩子们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带领孩子们浸润红色课堂,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整合“3+N”师资力量,提升托管服务质量。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通过统一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增强托管服务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由街道部门、社区党员干部及第三方社会组织人员等3类人群组建稳定的托管服务团队。同时,积极发动各类党员志愿者、在职党员、学校教职工、企事业单位员工和辖区内大学生等N类人群参与到托管服务中,发挥不同群体优势,提高托管服务质量。(韩露 刘彩霞 曹新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