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老人吕伯健做了一辈子的小提琴,最贵的一把曾经卖了13.8万元。最近,他推出了两把“金丝楠木琴”,每把要价100万元。尽管这个“天价”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老人坚信他会等到识货的“知音”。
黄桥镇是远近闻名的提琴之乡,今年81岁的吕伯健是镇上年龄最大、从业时间最长的小提琴制作师。
其实,吕伯健年轻时根本不懂琴,他只是黄桥镇一户贫苦农民家五个孩子中的“老幺”。16岁那年,他跟着亲戚学手艺当起了箍桶匠。他天性聪颖,不到8个月就学会了,箍得又好又利索,刨子、锯子使得很娴熟。大约30岁时,他进入了镇里的一家乐器厂,学着做小提琴。
“那个时候,我们都为上海一家乐器厂加工提琴的部件,很少做成品。”吕伯健说,尽管如此,他仍潜心研究每个部件的制作工艺,力求超过委托方规定的标准。后来,他试着做了五把成品琴,拿到南京去卖,被一名懂行的老教授看中,评价说“中国人做的小提琴不比外国人差”,并花9000元买下了一把。这次经历让吕伯健信心大增,他决定“单干”,专心制作小提琴,以精湛的工艺打响自己的品牌。
吕伯健在镇上的沿街店铺开了一家制琴的作坊。在这间约20平方米的小小琴房里,他终日与琴为伴,度过了大半生。每天凌晨,他会早早起来,洗漱完毕后开始做琴,晚上则一直忙到10点多才歇手。除了过年那几天,他几乎不出门。
从选料、刨板,到上胶、油漆,再到最后的装配,一把提琴的诞生,需经197道工序。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的制琴技艺炉火纯青。他的小提琴产量不高,但价值不小,每把的价格几乎都在万元以上。两年前,他的一把琴被国外一个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买走。那把40年前做的琴,卖出了13.8万元的价格,一时间轰动了整个黄桥镇。
推出两把得意之作
吕伯健是个敢想敢干的人。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不因循守旧,热衷于创新。去年年初,他设计出了“双音梁”琴,引来业界一片叫好声。
吕伯健说,目前市面上的小提琴都是单音梁,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多加一根,效果怎样呢?几经试验后,他发现多加一根音梁的琴的高音更明亮、低音更浑厚。请几位小提琴演奏家试琴后,大家纷纷说好。
两年前,吕伯健设计、制作出了两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金丝楠木琴。昨天,在他的琴房兼生产作坊里,精神矍铄的吕伯健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这两件宝贝。与其他普通的小提琴相比,这两把琴外观金光闪闪,色泽饱满,细节处理到位,看不出一点瑕疵。
“外表漂亮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它的材质好、音质好。”吕伯健说,这两把琴的面板都是选用的一两千年树龄的金丝楠木制作的。一般情况下,小提琴的面板由鱼鳞松等木头制成,这类木头木质松软,制作出来的琴发音柔和,比较好听。而金丝楠木木质坚硬,没有人用它来做面板,充其量只能做提琴的底板。
吕伯健想攻克这个难关。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制作出了一把全部用金丝楠木做成的小提琴,并用自己的独特技巧解决了面板坚硬、发声不柔和的问题。为了验证效果,他专门请来了相关乐器专家,大家都对这把琴的做工、音质赞不绝口。后来,他又做了一把同样的琴,命名为“姐妹琴”,并在琴身上雕刻上维纳斯、美人鱼等精美的图案。吕伯健为这两把琴开出了每把100万元的要价。“也许,这是我一辈子做得最好的两把琴了。”吕伯健笑称这是他的“巅峰之作”,“希望能碰到识货的知音,没人买也没关系,我留着自己欣赏也好。”他小心地抱着两把琴,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不释手。
记者 钱立群 通讯员 丁春兵
三招教你辨别靠谱小提琴
“看”主要是看外观是否光滑周正,做工是否细致:一把合格的小提琴从外观上看,至少表面光滑清洁、不含杂质,琴身要正、直,左右匀称,整体线条流畅、均匀;侧板与面、背板胶合边整齐、宽窄一致,琴板中缝胶合严密、无黑线;板面弧度与音孔位置左右对称;能清晰地看见木纹、在阳光下有一定的层次感与温暖感的漆比较好。
“听”琴声是否干净悦耳是最直接的判断方法:四条弦应该声音均衡、发音灵敏,不能有迟钝现象,共鸣时间长、衰减缓慢,要求E弦清晰、明亮,A弦柔美,D弦优雅,G弦浑厚深沉。发音洪亮、均匀的琴,音色才会悦耳动听,发音太弱或强弱悬殊,听起来就会很涩甚至刺耳。
“拍”则主要是判断琴身的木质优劣:判断木料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手拍木料,若发出的声音较闷、发死,说明木料密度较差;若声音清脆悦耳,说明木料品质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