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抠门”老兵走了,留下“丰厚”遗产
2019-11-15 16:29:00  来源:泰州晚报  
1
听新闻

  去世时银行卡上仅有2000元

  季华,靖江人,1925年2月出生,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参加革命,曾参加解放战争中苏中南线白米、宣家堡、姜堰战斗,以及淮海、渡江等战役,荣立三等功两次,1982年离休。离休后,季华深藏功名,生活在省军区南京第三十干休所。

  今年1月28日,季华去世。后事安排得简单朴素:遗体捐献、不设灵堂、不收花圈。

  财产也和他贴在门楣上的“寒舍”二字很匹配:一张余额2000元的银行卡、外加一套上世纪80年代分配的无产权公房。

  房里的陈设还保持着当初入住时的样子,带穿衣镜的衣柜是三四十年前的,油漆斑驳,一张四方桌几把餐椅,每一把的颜色都不同。围起的洗澡池子、老旧的日光灯管、几十年未换的搪瓷面盆……家中没有任何装修,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老房子的原样,连电线都是那时的老旧排线。

  可季华似乎乐在其中,还亲手写了“寒舍”二字,高高地贴在门楣之上。

  季华去世后,干休所整理了老人的遗物,其中有一只背带已经磨毛的黄色军用挎包,这是跟随老人30多年的贴身物件。

  干休所职工吕本秋和季华在一个院子里生活了30多年,在他和其他同事眼里,季老特别“抠门”,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夏天连空调都舍不得用。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抠门”的老人,将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都捐出去,用于助学。

  捐了多少钱已经算不清

  季华去世当天,一张江苏慈善总会发出的捐赠证书,交到了季华子女的手上。这一来,季华帮助受灾群众、困难学生累计捐款百万元的善举不胫而走,完全颠覆了他留在人们心中的“抠门”印象。

  近20年间,季华先后立过3份遗嘱:“遗体捐献,不设灵堂,不收花圈”;“临终时不要过分抢救,为国家节约医疗资源”;“所有积蓄包括抚恤金、丧葬费,全部用作交纳特殊党费、捐给家乡学校作为季华尊教助学基金……”

  “这些年来,季老捐的钱可远不止这些。”整理遗物时,从保姆口中得知,这些年季华一直按照“不留姓名、不留收据、不告诉家人”的原则,点对点资助街道、贫困户和家乡需要帮助的人。

  原来,季华腿脚方便的时候,都是亲自汇款送钱。所以压根没人知道,季华生前究竟捐过多少钱。季华直到后来实在行动不便,才托人帮忙汇款。这才有人知道他一直在匿名捐款。

  在有汇款单可查的捐赠中,数目最大的一笔倾注了季华对家乡学子的牵挂。

  在季华的遗物中,有好几张收款人相同的汇款单,每张都是1.2万元,收款人是靖江斜桥中学,汇款一直延续到2018年。

  “季老听亲戚说,老家还有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上学有困难,于是就每年给学校汇款。”干休所所长月明刚说。

  2018年,93岁的季华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40万元,捐给斜桥中学,成立“季华尊教奖学金”,捐款时还不停地自责“捐得太少了,太少了”。

  季华病重时嘱咐子女,抚恤金和丧葬费也要全部捐出。季华去世后,子女们将领到的50万元抚恤金,按照季华的意愿一分不留,拿出12万元交了特殊党费,26万元再次捐给“季华尊教助学奖学基金”,剩下的则作为探望家乡亲人和救命恩人后代的慰问金。

  季华早在1999年就填写了遗体捐献意愿书,愿意死后捐献有用的器官和遗体用于医学实验。“季华逝世,遗体捐献,不设灵堂,不收花圈,谢谢大家——季华临终遗言。”这是季华给自己写的讣告。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