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高爱莉 特约记者王永明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一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案例包括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服务主体共20个,其中,泰州市姜堰区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位列其中,系江苏省唯一入选单位。这是泰州市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泰州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富民增收上取得明显成效,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良好开局。
品牌助推,土里长出“金疙瘩”
每年中秋后,正是靖江香沙芋成熟时。近期,坐拥靖江最大香沙芋种植基地的吴小萍也跟着忙碌起来。“一天几十个订购电话,手机都用得发烫,一天能卖出1万多斤。”
10年前,吴小萍开始在马桥镇零星种植几亩香沙芋。那时候,虽然香沙芋味道鲜美,奈何名气不响,价格始终不温不火。2014年,“靖江香沙芋”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有关部门也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成立协会、办“集”造势等手段,不断提高泰州芋头品牌美誉度。吴小萍“嗅”到了商机,开始在马桥镇福兴村大面积种植。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她用土壤改良、无人机植保等新科技,大幅提升香沙芋的产量和品质,种出了亩均效益2.5万元的“金疙瘩”,现在亩均效益有望超过3万元。
随着泰州芋头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小小的芋头如今俨然已是网红,成为1号店等知名电商的招牌货。
品牌的乘数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单个农产品的名气、价值上,更体现在区域规模发展上。
做响一批标志性的“泰”字号农产品品牌,全市上下一直在努力。
兴化大米,柔软油润、浓香持久、口感特佳等特点。深挖这一粒米的品牌价值,成了兴化市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该市实行标准化种植、特许化经营、线上线下多元化营销,加快推动“兴化大米”由“好米”变为“名米”,提升“兴化大米”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目前,兴化大米实现线上日均销售30吨,销售价每公斤达8元至10元,高于线下市场每公斤4元以上。
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出河横大米、酱菜、天鹅食品、绿壳鸡蛋、皮蛋咸蛋5大系列18个绿色食品品牌和30多个无公害认证农副产品,其中河横“蚊帐大米”通过SGS欧盟检测,每公斤价格高达80元,农场亩纯收入达4000元,是传统种植效益的两倍以上。
做大农产品品牌,扶持政策是有力推手。泰州市2017年12月出台《泰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提出了品牌培育推广的路线图,并明确建设推进机制,加大支持奖补力度。据统计,截至4月底,全市有效认证“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332个。培育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品牌,包括:中国驰名商标5件,江苏省名牌产品25件,泰州市名牌产品76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13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1件(兴化香葱)。
因地制宜,一批典型村旧貌换新颜
古色古香的牌坊,绿树成荫的大道,环境优美的“微型公园”……今年,兴化市戴南镇光孝村变化大。
为了顺应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光孝村多点发力村庄环境建设。该村新添30多个水码头,均用青砖小瓦褀砌成,因地制宜造型各异,成了村里一道道独特的风景。该村还建成7个“微型公园”,6个“多功能”生态停车场……村民们说,现在的光孝村,不像农村像公园。
与光孝村相比,泰兴市河失镇印庄村村集体经济能力有限。印庄村坚定信心,农村环境整治势在必行,明确思路,花小钱也要办大事。“人人齐奉献,共建大家园。”该村喊出口号,发动全员参与。村两委牵头实施各类改造完善和绿化美化工程。村干部带头包干到组,明确整治内容及整治标准。被带动的村民们则自行进行“八乱”清理和旱厕拆除。通过综合整治,印庄村人居环境变得更加整洁、有序。村庄环境整治以来,印庄村先后拆除旱厕400座,清运垃圾1200吨,新增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整治黑臭河道5条。“你瞅瞅,这河边上垃圾比以前少多了,河水也变清澈了!”提起村庄环境整治的效果,村民沙远感慨,现在的印庄村已经旧貌换新颜了。
变美的不仅有光孝村、印庄村。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泰州市坚持典型引路,启动“1123”示范镇村建设工程,在全市因地制宜建设100个乡镇集镇区、100个示范引领村、200个特色发展村、300个集聚提升村,分层次、分类别、分区域梯次推进,努力形成“点上有精品、线上有风景、面上百花园”的区域格局。通过在全市组织发动村庄清洁行动,实现村村全覆盖,参与人次达到89万人次,清理各类垃圾38万立方米,清理村内河塘沟渠1万多处。
多种模式,高质量推进农村脱贫
随着脱贫工作的深入,全市上下一致认为,农村扶贫工作关键在于增强内生动力。
秉承上述理念,泰州市强化实施一批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培植特色产业,全力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
“现在的党委政府一门心思在引领我们村民发家致富,帮助我们脱贫啊!”兴化市沈公式镇沈北村68岁村民邵加强现在逢人便夸:“生活有奔头了。”
今年,邵加强以10亩田入股当地的千亩碧根果项目。他算了一笔账,每亩田每年可获得1000元土地租金,他的妻子全年在合作社里打工,薅草、整枝、做杂工一样不落,一年能挣得2万多元工资。待碧根果挂果收益后,老邵家还可以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
近两年来,兴化市沈公式镇联合6个经济薄弱村打造出千亩碧根果项目,参股的6个经济薄弱村每年实现股金分红20.8万元,两年共带动1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当地贫困户们亲切地说,碧根果为大家结出了致富果。
贫困人口的高质量脱贫,关键是要“授人以渔”。今年上半年,泰州市还修订出台了《泰州市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各级分工及职责,确保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在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下,泰州市涌现出一批就业创业扶贫的创新举措。其中典型的有,泰兴市分界镇七贤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富民党建模式、医药高新区屠桥社区“龙头企业+社区党组织+农户”的电商模式、兴化市竹泓镇“公司+合作联社+农户”模式等。
近年来,泰州市脱贫攻坚再发力,深入实施产业引领脱贫致富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市低收入农户累计脱贫63048户105522人,累计脱贫率90.6%;经济薄弱村累计脱贫534个,累计脱贫率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