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兴化向沟村相继发现三口古井 最早一口古井为汉代
2019-08-30 11:01:00  来源:泰州晚报  
1
听新闻

  今年,兴化像是跟古井结缘了。前不久,该市沈土仑发现一口晚唐古井。再往前推一点,兴化陈堡蒋庄曾在庄中挖出两口宋代古井。近日,兴化陈堡向沟村又相继挖出三口古井,年代最久远的一口古井可追溯到汉朝,一下子就把陈堡镇的历史向前推了千年。

  记者宋燕

  昨天,记者来到兴化市陈堡镇向沟村村部,到处可见“考古”后的痕迹,活动室的乒乓球桌上铺满了各式各样的陶片、瓷片,村干部办公室里也临时堆放了从现场捡回来的井砖、碎片等“宝贝”。而走进村支书唐新华的办公室,就像到了一个小型的展览馆,办公室的桌子上摆满了多个朝代的器皿,如各式韩瓶、陶器、瓷碗、瓷盆、执壶……让人在晋、唐、宋之间随意穿梭。

  这其中,最“厉害”要数放在最里间的“宝贝”,它原本是从古井中掏出来的一堆陶片,经过青年干部房学华和孙建中两天的细心复原,已经可以看出原来的面貌,有点像大陶罐子,但没有底,后经考古专家认定,它就是发现的1号井的井沿。经过测量,井沿的口径约55厘米,唇口高度约3厘米,壁部厚度约1厘米,最大腹径约71厘米,底部直径约70厘米,总高度约36厘米。

  “经专家初步鉴定,这个井沿是汉代的,这对于向沟村乃至陈堡镇,都是一个重大发现。”负责这次“考古”行动的时庆涛说,其实对于“考古”,他们是外行,挖到这口井时,他们也不能确定什么年代的,特地请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孙建中老师鉴定。孙老师说,汉井最大的特征就是陶制井沿。随后,孙老师又请南京博物院的古井专家、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泰州博物馆考古部专家和泰州文史方面的专家鉴定,大家初步认定为汉井的井沿。“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将会把陈堡镇的历史向前推了千年。”

  六亩荒地挖出三口古井

  随后,记者跟村干部一起乘坐挂桨船到发现古井的“朱家垛”。据时庆涛介绍,原先这个垛子是人称“方六亩”的荒地,上世纪60年代,渔民上岸,这里成了渔民的栖息地。如今,朱家垛附近正在“退圩还湖”,恢复“万亩草荡”盛景,这里被划为堆土区。

  时庆涛原是陈堡镇党委副书记,退休后反而更忙碌,是唐庄特色田园乡村文史组组长,现又接了一项新任务,为向沟村写村史,并成为寻找古井的“领队”。

  他是土生土长的向沟人,不过,古井的事原先他并不知道,还是听不是向沟人的村支书唐新华说的。时庆涛说,唐新华不但是村支书,还是镇水务站的站长,在参与“万亩草荡”复建的工作中,曾听附近的老人提过古井的事,他就记在了心里。

  “既然村里这么重视历史文化,我当然要全力以赴。”时庆涛说,他跟村里老人打听,还真有关于古井的传说。于是7月中旬,他跟村主任王春喜、副支书戴光荣、会计万建祥、青年干部房学华等组成业余“考古队”,到朱家垛开启寻井之旅。

  “寻找工作十分艰辛。一开始大家都兴致勃勃,越到后来,大家都失去信心了。”时庆涛说,当时的气温高达36摄氏度,大家天天“泡”在朱家垛寻井,连续挖了10多天,虽然发现不少多个朝代的陶片瓷片,但一块完整的井砖都没有,大家已经失去信心了。这中间,他们还邀请了泰州博物馆、兴化博物馆的考古专家现场指导。第13天,也就是8月1日,只有他跟房学华仍不死心,带着自制的小耙子,到朱家垛的土堆上耙耙翻翻,希望能有新发现。也许是他们的诚心感动了老天爷,在一个土堆上,他一小耙下去后,碰到了一个硬家伙,扒出来一看,是一个像砖头一样的东西,弧形状,砖两头一头凹下去,一头凸出来。

  “这就是井砖,两头是公母榫,这里肯定有井。”时庆涛立即拍照发给孙建中,得到肯定后,时庆涛很激动,立即喊来房学华来继续挖,一下又挖出8块井砖。他随即把情况报告给村支书唐新华。唐新华也很激动,立即赶到现场,用一根2.5米的探棒在一处凹进去的地方试探,探棒顺利地下滑到颈脖子,传说中的第一口古井就这样找到了。更让人高兴的是,8月3日上午,在1号井的东侧16米处发现了2号井,下午在北侧60米处又发现了3号井。连续发现三口古井,向沟村顿时沸腾了,全村的男女老少纷纷赶过来看稀奇。

  三口古井年代风格各不相同

  兴化张郭蒋庄遗址发现者之一的孙建中参与过很多次的考古挖掘工作,这次向沟村的寻井行动,他在考古知识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

  孙建中说,在发现的三口古井中,第一口初步鉴定是汉井。经过测量,这口古井的外径约80厘米,内径约75厘米,井砖呈弧形状带有单公、母榫。井口离地面高1.4米,井深2.3米;井砖厚2.5厘米,高12厘米;井砖外弧28厘米,内弧26厘米。井底部是一层厚厚的木板。随后在对古井的清理中,发现了9只破损的韩瓶,数块陶片,在上层还掘出28具乌龟壳,还有许多龟蛋。奇怪的是,龟壳都背面朝上,说明死前呈挣扎状。那些陶片后经修复发现,就是古井上的井沿。

  2号古井的外径91厘米,内径81厘米,井深3米多;井砖外弧28厘米,内弧26厘米。井砖厚3.2厘米,高9.2厘米。与1号井不同的是,砖榫两头双公双母。井底部是一层厚厚的木板,木板上面有四层平行井砖呈梯形向外扩散,从上面向下看呈漏斗形,紧接着上面砌成井砖带有两头双公双母榫呈弧形状。由于古井使用的时间比较长,井壁破损非常严重,从上向下来看有三段人为修复的痕迹,有的地方双层井砖。这口古井专家初步鉴定为晋井。

  清理人员从上往下挖到两三米处时,发现井中到处都是乌龟壳,共掘出一百多只,还有许多龟蛋。同时还挖出东晋、隋朝、唐宋时期的相对完整(可以修复的)瓷器8件,其中有一个唐代黑釉的执壶,只是壶嘴有些缺损,还出土一只陶盆,6个韩瓶。

  而相继从向沟村的井中清理出大量大小造型不一的韩瓶罐也是比较稀奇的事。孙建中说,韩瓶是古代军人用的水壶,从出土的韩瓶罐以及不远处的大灰坑的痕迹判断,这里可能有军队驻扎过。

  3号井的深度比1、2号井要深,超过3米。古井的外径92厘米,内径82厘米。井砖外弧26厘米,内弧24厘米。在井口向下1.9米突然缩小了一砖后继续向下1.2米到达井底。井底没有木板或平行的井砖,只是板土,中间留下一口刮水的小水塘。初步鉴定为唐井。

  孙建中说,除了这三口古井外,“考古”队员还发现了多块不同型号的井砖,估计这里还有其他古井的存在。另外,他们还在古井不远处的“万亩草荡”施工区一条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长约三公里的带状地方,泥土颜色发黑,与周边明显不同。再根据裸露的地下文化层中含有大面积的白色螺蛳、贝壳、蚌壳等,初步判断为史前文化的河床,距今至少五六千年历史。

  出土古物可修复60多件

  前几天,兴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考古队”一起对三口古井进行清理,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瓷片。其中,最早的是2枚汉代的陶片,浅黄色,有回纹。其他的分别为晋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的瓷器、瓷片,有唐代黑釉瓷、辽国瓷枕、北宋卵白釉葵口瓷碗、宋代外龙泉内青花瓷碗、宋代越窑印花瓷、建窑盏、宋晚期黄龙泉、越窑系敞口瓷、耀州瓷、元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清代完整盖杯等等。有的碗底正面钻字,背面墨书。多为实用器具。

  “据专家估算,这次能修复的古物件能有60多件,对于向沟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证明和文化遗产。”唐新华说,这些能修复的古物件中,包含汉井沿、15个不同类型的韩瓶罐、唐代执壶、晋代陶盆、唐宋为主的瓷碗、瓷盆等。

  唐新华说,目前村里正在建一个临时展示馆,等这些老物件修复后,暂时放到村里展示。另外,向沟村的历史也印证了陈堡镇的历史,他们正在跟镇里申请,希望能借助“万亩草荡”的建设,在附近建立“陈堡草荡文化展示馆”,将这些出土的老物件进行展示,让更多人见证陈堡的历史。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