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央电视台4套《华人世界》栏目,播出了一则“中国援非医生克服医疗器械缺乏的困难,因陋就简实施手术,成功挽救桑给巴尔一个月大婴儿生命”的故事,引发社会关注。
这则故事中的中国援非医生名叫杨小冬,41岁,泰兴黄桥人,现任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国第29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近日,记者电话连线了杨小冬,详细了解事情经过。
7月初,杨小冬带领医疗队一行21人,远赴东非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在去之前,杨小冬就对桑给巴尔做了详尽的“功课”,这座位于赤道附近的岛国,长年笼罩在热带气候之下,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地区之一,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当地医疗水平较低,传染病、外伤感染、肠梗阻等疾病多发,当地居民平均寿命在60岁左右。
为了应对当地多发疾病,行医10多年的杨小冬在出国前,除了精进自身普外科技术外,还专门花一年时间学习胸外科、烧伤整形科、儿科等方面的业务技能。
“尽管做了多方面准备,但桑给巴尔的医疗设施和水平,依旧低到无法想象。”杨小冬告诉记者,他们所驻扎的纳兹莫加医院虽然属于坦桑尼亚国家医院,但医疗水平低于国内的县、镇医院,不仅缺医生,还缺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等,更糟糕的是科室分类简单,只有内科、外科之分,根本没有诸如儿科、耳鼻喉、肛肠科等方面的细分,这对医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7月30日,杨小冬在所驻扎的纳兹莫加医院,接到了一例急诊,一名出生仅一个月大的婴儿,母乳喂养一直吐奶,发育迟缓。经过B超检查后,杨小冬诊断婴儿是由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引发幽门梗阻,不能顺利消化食物,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甚至是肺部感染导致死亡,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施行儿科手术,对于出国前有过充分技术储备的杨小冬来说,并不难,难就难在当地医院医疗器械落后,没有专门儿科医疗器械,只能使用成人器械。为了挽救患儿,杨小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拿起成人医疗器械,为患儿动起手术。
“婴儿的血管非常细,成人医疗器械尤其是血管钳相对很大,稍稍用力就会夹断婴儿血管。非常考验医生手上的功夫。”同行的医生陶俊说。
手术当中,杨小冬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操持着成人医疗器械,在不损伤黏膜的前提条件下,小心翼翼地切开患儿幽门肌肉,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手术。患儿在术后第二天能够正常吃奶,第三天就顺利出院了。
有了第一例成功的经验,8月22日,杨小冬又挽救了当地另一名幽门梗阻婴儿的生命。
据了解,1964年,中国援桑医疗队就来到桑给巴尔,至今已55年,共派出医疗队29批740人次,诊治门诊病人700多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20多万例,抢救各类危重病人4万多人次。(记者朱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