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泰州拥有3万多家企业 中小微企业占90%以上
2019-08-08 10:47:00  来源:泰州新闻网  作者:谢荣  
1
听新闻

  【部门解读】

  培大育强地标产业

  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经济所所长朱菊萍认为,我市拥有3万多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2600多家,中小微企业占90%以上,整体上产业创新能力较弱,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附加值不高。

  因此,要通过培大育强大健康等地标产业,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拉长增粗产业链条,建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其配套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一批高端产业集群,改变目前我市工业“低、小、散”现状,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高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对此,市发改委主任祝光表示,一方面,要加大三次产业融合力度,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培育,高起点编制实施方案,搭建区域创新平台,明确具体项目,落实责任主体,建设长三角医药健康创新高地,进一步增强动能转换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全面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全力主攻科技含量高、资本密度高、产业关联度高、投入产出高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完成项目建设双“843”目标,进一步夯实动能转换的项目支撑。

  与此同时,还要放大泰州区域优势,以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目标,瞄准沪宁发展“左右”兼顾,推动跨江融合“南北”承接,进一步深化江阴-靖江跨江融合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全省全市域跨江融合典范,进一步营造动能转换的发展环境。

  “在培大育强地标产业方面,围绕构建‘1+5+1’现代产业体系,以推进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培育壮大产业集聚发展载体,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网络,加大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生态链整合力度,促进大中小企业梯度协作,促进‘制造+服务’融合发展。”市工信局局长刘秋平说,根据全省重点培育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我市要力争到2020年率先打造化工及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一批全省有影响、全国有竞争力的千亿级地标性产业集群。

  在集群发展高端制造方面,应着重抓好“四个提升”——一是引导企业在核心领域、重点项目、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引导企业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和“标准化+”先进制造行动,以“领航标准”产品和质量标杆,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品牌竞争力。三是推进科研院所、投资基金、金融机构与产业深度合作,建设一批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载体,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力。四是对标全国产业集群竞赛,在推动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推进两化融合、“企业上云”、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双招双引”,建设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的强基项目,提升产业集群在全省、全国或全球的竞争力。

  对于科学布局产业空间,重点以沿江港口为依托,打造高技术船舶产业带;以中国医药城为依托,打造医药产业集群;以泰兴经济开发区、滨江工业园区、戴南工业园区为依托,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泰州新能源产业园为依托,打造节能与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以泰州数据产业园为依托,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示范区。

  健全创新服务体系

  “科技研发平台具有集聚创新资源、统筹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主体等功能,目前已成为各地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抓手,是地方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服务体系包括各类科技政策、项目,以研发平台为支撑,融合产业、人才、资本等各要素,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围绕区域优势产业,集成区域内外创新资源,将优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先进生产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竞争优势。”市科技局局长丁志强认为,研发平台的建设和创新服务体系的健全,将能最大程度上提升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围绕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两个方面,针对薄弱环节补资源补要素,强化资源整合,着力打造以科技研发平台为基础支撑的创新服务体系。具体应聚焦“四个更加突出”:

  更加突出创新服务体系生态环境的打造。将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整合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要素,形成高效的创新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推动各类创新政策落地见效,发挥科技项目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激发研发平台各要素的积极性。

  更加突出研发平台主体的培育。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提升企业研发平台研发能力;推动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众创空间,进一步完善孵化器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

  更加突出高端要素的集聚。根据“一产业一高端研发平台”的发展布局,打造一批标志性研发平台;把人才引培与大院大所招引、研发平台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研发平台与创新服务体系融合发展。

  更加突出科技服务市场的培育。筹划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围绕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专利运营管理、网上技术交易等内容,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建设科技服务平台,致力打造功能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在全市面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市市场监管局是重要职能部门之一。该局局长顾维中表示,今后应该围绕五项工作下工夫。

  一是加强标准引领,抓住用好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机遇,加快推进《泰州市标准化条例》立法进程,深化推进“新时代科技新长征”活动和“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指导企业主导、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二是加强专利护航,以“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为重点,开展“专利标准融合促进”专项行动和“标准创新型企业”认定,指导企业建立专利标准融合机制,推动专利转化为标准。争创专利标准化试点城市,创新建立专利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三是加强政策扶持,强化落实《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打通准入环节、畅通竞争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探索推进“股权出资、股权出质、债转股、动产抵押、商权质押”五位一体融资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提供便利。

  四是加强技术支撑,推动“泰检易”列入国家质量基础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与劳氏船级社、天祥集团等顶级检验检测机构的合作,加快整合中国医药城检验检测联盟、检验检测学院、质量发展研究院的优势资源,聚合驻泰高校科研力量,搭建技术研发、孵化加速的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新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推广应用。

  五是加强服务保障,健全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国家级检测机构为核心、社会资源共建共享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把检验检测机构建在产业链和集聚区,力争省特防中心尽快通过国家验收,加快建设口岸药检所,筹建省大健康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取得实质性进展。

  优化双创政策环境

  人才聚则产业兴,产业强则人才聚。“《总体方案》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加速动能转换,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高地’,并强调‘优化双创政策环境’,这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市人才办负责同志说,新时代的人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生态的竞争,去年11月以来,我市制定并实施“科技人才新政80条”,启动“新时代科技新长征”,全面升级“凤城英才卡”,人才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创新活力不断激发,为构建“1+5+1”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智力支撑。“实践证明,优化双创政策环境,有利于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土壤,以人才生态的优化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进而形成‘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生动局面。”

  下一步,要紧紧围绕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确立的“1251”战略目标,把“新时代科技新长征”作为总抓手、主机制,进一步推动“科技人才新政80条”落地见效,着力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把工作重心沉到园区,探索建设“集成创新融合体”,将产业、科技、人才、资本“四个链条”有机融合、经纬编织,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

  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实做优子女就学、就医陪诊、安居保障等十大服务举措,用最好的资源服务最好的人才,全力打造“‘泰’爱才、最‘州’到”服务品牌,并大力发展专业性、市场化的人才服务机构,优化拓展“人才贷”等金融产品,用市场之手激活服务效能,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市科技局局长丁志强表示,还要通过一揽子动作进一步优化双创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事业单位聚才用才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给予奖励;组织开展市级众创空间绩效评价工作,对绩效评价优秀、良好的众创空间给予奖励;持续推进科技金融进孵化器行动,联合省创业中心在泰举办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对接活动,引导投融资机构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科技创业企业的支持,健全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融资服务功能,提升孵育孵化能力;组织开展“最美双创之星”评选活动,通过评选一批勇于创业创新创优、奋力争先领先率先的先进模范人物,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按照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要坚持“三高”并举,为建设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提供人才和智力动能。一是高起点落实,围绕“1+5+1”产业体系,精心办好第六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高层次人才“双创”大赛、生物医药高端人才“50峰会”、第七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才交会”;开辟15条“泰爱才”校园招聘专线,做到定点找才、定向招才、定校引才。二是高质量推进,加强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等人才载体建设,积极上争对接,加快建成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部省共建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发挥海外人才机构、海外人才交流会等平台作用,吸引更多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三是高效率服务,全面落实“泰爱才”十大服务举措,凡是有利于人才的事,马上办、马上干,“一条龙”服务到底,让人才在泰州发展安心、干事顺心、创业开心、生活舒心。●谢荣

标签:创新服务体系;产业;人才
责编:陈奂旭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