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他放弃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扎根田垄,成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每天行走在田间地头,用科学技术帮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带领农民科技致富,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他就是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亚伟。
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共青团江苏省委共同授予李亚伟江苏最美人物之“最美青年”荣誉称号。
李亚伟对农村农业事业的热爱要从他父亲说起。用他的话说,“父亲可以算是我从事农业工作的启蒙人,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工作在乡村田间。”1992年,李亚伟的父亲在姜堰镇三桥村种植小麦示范田,经省级专家验收,其中12亩小麦亩产达1060斤,创淮南片小麦高产纪录。看着父亲的一张张科技奖状、一个个科技成果,他暗下决心、立志学农,要成为一名像父亲那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2003年,李亚伟考取苏州大学农村经济管理和园艺专业,毕业后他希望回到家乡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父母则希望他留在苏州工作,并为他联系了一份年薪丰厚的国企工作。经过反复沟通,最终父母尊重了李亚伟的选择。
到单位报到前,父亲送给李亚伟一个计算器,告诉他“从事农技推广,是一项辛苦的工作,工作中必然离不开数据,无论是作物生长情况的调查分析还是试验资料的整理,我把这个计算器送给你,希望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到它的准确性、真实性和严密性”。
工作不久,李亚伟发现想要更好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就得成为一名“全科”技术人员,很快他报考了扬州大学农学院的农业推广硕士。2004年,李亚伟来到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开始从事小麦、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工作。
每年夏季,作物栽培站的工作人员要对水稻进行每周一次的茎蘖动态苗情考察,早晨5点出发,水稻生长前期,田间土壤相对比较软腐,行走起来比较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因重心不稳而摔倒,李亚伟常常摔得一身泥巴。
随叫随到的基层农技员
成了农民朋友的“田保姆”
“远看像勘探的,近看像卖炭的,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农技站的。”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黑炭”李亚伟的调侃,也是对他的褒扬。作为农户们的“田保姆”,李亚伟虽然不务农,却整日忙碌在小麦试验田里,操心农田里的那些事。
前段时间正是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麦田里的每一点细节都可能关系到一年的收成。早上8点,泰州市娄庄镇先进村农场主曹德余来到了自家麦田,李亚伟早就在田里恭候多时了,仔细检查农作物的长势,和曹德余交流麦子需要注意的情况,提醒他需要防治哪些虫害。
对于李亚伟而言,农田才是他的办公室,每周他都有两三天要到田里去,农事操作的不同时期,他都会下基层进行技术指导,行走在田间地头,及时、准确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每到农忙的关键时期,有时李亚伟一下田就是一整天,他会提前准备一瓶水、几块烧饼,饿了就坐在田埂上,就着碧绿的麦浪,享受一顿野餐。
2018年秋播期间,姜堰地区连续阴雨,播种比较早的小麦,春节后出现了大量的黄化死苗问题。接到张甸镇的求助后,李亚伟立刻赶到该镇进行田间指导,反复取样、化验和分析,最终查找出问题所在,并且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帮助群众解决了难题。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此后,李亚伟经常深入各镇街,不厌其烦地向群众宣传播种知识、种子法律法规、小麦生产栽培技术等。久而久之,群众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遇到种植难题就向李亚伟“求援”,每一次李亚伟都会及时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农民朋友们也亲切地称他为“随叫随到的种植技术指导员”。
常蹲稻麦试验基地
争做小麦种植的“开拓者”
除了技术指导、解决困难外,李亚伟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推广农业新技术,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兴农的实践中。2007年,李亚伟接受了姜堰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小麦试验示范任务,积极参与小麦高产创建、科技入户等项目的实施。如今,姜堰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在全省打出了名气,成为姜堰农业对外的名片。
李亚伟说,当时想推广一种高效施肥模式,他找到了沈高镇官庄村的种植大户黄某,想通过黄某带动周围成千上万的农户,没想到怎么说黄某都不答应,觉得几辈子的传统做法都是这样,担心新的模式不成功,产量受损失。
找到问题的关键后,李亚伟再次找到大户黄某,并打了包票:如果技术不成功,他愿意拿出工资来赔偿产量损失。黄某被李亚伟感动了,愿意作为示范户。在李亚伟近一年的帮助指导之下,黄某的药肥成本降低了20%、产量提高10%,每亩地增收260元。第二年,周围许多普通农户主动上门参观学习,询问新品种、求教新技术,施肥新模式成功推广开来。此外,李亚伟还向农户们推广轻简节本、抗逆应变播栽方式,推广秸秆全量机械还田、机械均匀播种、配方施肥和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
长期蹲守在河横稻麦试验基地的李亚伟,通过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示范,试种推广新品种546个、新技术81项、新物化产品35个,进行专题试验83项,为大面积生产确定主推品种和主流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最终筛选出的南粳9108、扬麦23作为当地主体种植品种,近3年种植面积已推广至170万亩次,为农民增收1.2亿元。
他是粮食安全的“守护神”
带领农民科技致富
品种的引进、种子的质量关系着农民生产用种的安全。2018年4月,不少农户听闻金粳818品种搭配除草剂,除草效果比较好,纷纷决定试试看。李亚伟了解情况后,发现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风险,立马联系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胡晓林,和有意向种植户约谈,向他们讲清种植的危害性,挨家挨户送上告知书,最大化减少农户的损失,基本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去年,一项种子安全性测试在罗塘街道进行。李亚伟负责试验的具体实施工作,参加测试的稻麦种子各20多种。最后考察品种的时候,李亚伟每个品种选了150个穗子,一颗一颗地数粒数。然而按照标准,只需挑选50-100穗,花了2天时间李亚伟才将150个穗子数完,别人都觉得他太实在。李亚伟说,“虽然辛苦点,但是全区的种子安全更重要,这样做,才能提高种子数据的精准性。”
在帮助农民增产的同时,李亚伟还帮助农民把握市场“脉搏”。2017年,经过李亚伟多方协调,姜堰当地企业单位和上海农场黄海种业达成合作,布点实施专用小麦订单生产1万亩,帮助种植大户每亩增收70元;2018年,订单面积扩大到近5万亩,累计增收2000多万元。
2015年至2017年,李亚伟被选派到白米镇甸河村任第一书记。他建起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在帮助农民科技致富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举办农业科普讲座6场,深入农户送温暖16次。经过3年的奋斗,他让甸河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不足5万元增加到30多万元,完成脱贫使命。
近年来,李亚伟主持或参与实施部省级项目近20项,由于实施效果显著,成绩突出,他先后荣获“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项目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江苏省优秀农技指导员”“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泰州市高产创建工作先进个人”“最美泰州人”等称号;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等表彰。
记者徐瑶
通讯员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