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普通患者写信求助 泰州籍名医专程回乡为他做手术
2018-12-18 14:20:00  来源:泰州晚报  
1
听新闻

  74岁的黄先生此前被诊断为胆囊息肉且有癌变可能,常规治疗只能切除胆囊,他看到本报“改革开放40年40人家在泰州”特别报道中关于大国工匠周平红的报道,便写信给这位国际内镜专家寻求帮助。周平红爽快答应,16日专程来泰亲自为黄先生成功进行保胆摘息肉手术,顺利摘除直径达1厘米的息肉,保留了胆囊。

  写信求助大国工匠专程回泰

  11月初,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收到了一份来自老乡的求助信,大意为:

  “我是姜堰人,是一位胆囊息肉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切除胆囊,但当我看到10月29日的《泰州晚报》‘改革开放40年40人’特别报道中关于你的内容时,我就想知道你这位大国工匠能不能有保胆取石的治疗方法。如果你有开创此项技术的意愿,我愿作为创新实验者……”

  写信的就是黄先生,在一次体检做B超时发现了胆囊息肉。他了解到,胆囊息肉可能演变成胆囊癌,于是他四处求医,但得到的答案都是这病吃药治不了,要治疗只能做胆囊切除术。

  把胆囊切了不就没胆了吗?黄先生再次了解后发现切了胆囊,除了可能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还会增加胆总管结石及结肠癌发生的几率。

  不切胆囊怕息肉癌变,切了胆囊害怕出现并发症,正在纠结万分之时,他看到《泰州晚报》“改革开放40年40人”特别报道刊登的大国工匠周平红的报道,得知周平红是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于是,黄先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周平红教授写了一封信,寻求帮助。

  没过多久,黄先生就接到了周平红的答复:可以通过胃镜治这个病,只摘息肉,不切胆囊,并且可在12月回泰州做教学诊疗时为黄先生治疗。

  独门技艺胃壁上打洞保胆摘息肉

  12月16日,周平红教授如约来到市人医。当天上午10时许,手术正式开始,整个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原理是用胃镜从胃壁上打洞钻入腹腔,找到胆囊,打洞进入胆囊,切除胆囊息肉,处理创面,退出胃镜,依次缝合胆囊及胃壁上的创口。

  说起来简单,可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这种内镜下经自然腔道胆囊息肉切除术,是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独门技术。

  手术在常规胃镜下进行,在胃窦部根据超声内镜提示的胆囊位置来确定内镜进入胃壁和胆囊的方向。先在胃壁上打个洞,进入腹腔,找到胆囊,运用内镜切开刀在胆囊壁上“开窗”并打开胆囊,吸走胆汁,找到胆囊息肉,使用圈套器切除息肉。随后,周平红用微型“缝纫机”把打开的胆囊缝上;对于胃壁上缺损的胃黏膜,则要采取另一个新技术:先通过胃镜给胃壁固定几个金属夹,穿上尼龙绳再抽紧,就像绣荷包一样把这片胃壁缝合起来。等黏膜长“牢”、修复后,这些夹子、绳子会自行脱落,并经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周平红花了30分钟的时间,成功为黄先生摘除了两个胆囊息肉,一个直径1厘米,还有一个较小,直径2毫米。

  内镜微创让体表无伤口成为可能

  周平红教授介绍,这类经消化道等自然腔道进入腹腔的手术,是基于过去10年中山医院在内镜领域积淀而出的成果,内镜治疗范围由消化道管腔内,逐步走向腔外病变,甚至进入临近脏器,真正做到“由表及里、由内而外、无孔不入”。

  近年来胆囊息肉检出率有增多趋势,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检普及率提高,另一方面可能与饮食结构、规律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食物、饮食规律紊乱等。

  20多年前,胆结石、胆囊息肉的常规治疗方法都需要切除胆囊,要么在腹部开大刀口,要么在腹部开三四个孔做腹腔镜手术。而胆囊不仅具有储存胆汁的功能,还有免疫或其他未知的功能,许多人在切除胆囊后,相继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不适症状。

  “没有必要的话,不建议切除胆囊。这也是我们研究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的初衷,想通过内镜治疗,保胆治疗,还让体表不再有伤口,来满足患者的愿望。”周平红说。

  记者 王蕾

  周平红1968年出生于江苏泰兴。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美国消化内镜学会fellow(FASGE);2016DDW“内镜世界杯”裁判;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客座教授。

  10月29日,本报“改革开放40年40人家在泰州”系列报道中刊登了对周平红的专访。

标签:胆囊;内镜;胆囊息肉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