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系兴化人 曾参建润扬大桥
2018-11-05 15:04:00  来源:泰州日报  
1
听新闻

  11月1日上午8点半,珠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记者见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传奇人物林鸣,他穿着一身工作服,满面笑容,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温和的长者。

  聊天时,林鸣时不时掏出纸巾擦汗。当然,这不是紧张,他刚跑完步,所以流汗,为了将最好的状态展现在家乡人面前,他早上特地出去跑了一圈。“接受过多次采访,但家乡媒体到现场采访还是第一次,见到家乡人很亲切,心里特别开心。”林鸣说。

  家乡经历培养了我的韧性

  记者:您从小生活在兴化水乡,对家乡的桥有印象吗?

  林鸣:我的父亲是兴化一家工厂的负责人,母亲在兴化肉联厂做会计。“文革”期间,我们全家被下放到张郭镇的一个村子里,那个时候我刚小学毕业,后来初中就是在村里读的。

  我记得当时从家到学校,要经过一座桥,那座桥是用三根木头搭起来的,桥面不宽,小时候感觉桥特别长,走在上面还晃动。我每次从上面过,心里都很紧张。特别是刮风下雨,从家里出门就开始愁该怎么过桥,连上课的时候都在想回去又该怎么办,现在想想挺好玩的,这事虽然跟我后来从事桥梁建设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家乡的桥还是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记者:您在兴化时曾当过3年农民,4年工人,这段经历在您的人生中有什么作用?

  林鸣:1974年高中毕业后,我到工厂当学徒,先学的钳工。我跟的那个师傅很厉害,姓沈,成天没有笑容,很严肃,用现在的话说气场很足。我每天给他打水、扫地、泡茶,他磨了我大概半年,啥也不教我。当时叫我去拧个螺丝都觉得幸福的,马上拿个扳手就去,一整天都会开心。现在回头来看,那种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是师傅在教我怎么做人,教的是一种韧性。做什么事情,哪怕条件再“苛刻”,首先要耐得住。后来,我还干过铆工、电焊工、起重工。现在,工人们很惊讶我的动手能力,这就得益于我的这段学徒经历。

  我的人生碰到过很多好师傅,沈师傅仅是其中一个,他们对我的人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说到影响,并不是说跟他们天天在一块受影响,而是关键时候一两句话,包括他们的行为,会影响到一生。

  考上大学人生发生转折

  记者: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您错过了考试,当时是什么情况?

  林鸣:1977年,我在兴化化肥厂上班,当时厂里要上一个新项目,派我到西安交通大学参加为期半年的制氧核心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学校组织学员返程前游北京,我就是从天安门广场的大喇叭里听到恢复高考消息的,心里非常高兴,还特地在天安门广场前留了个影。

  那时虽然想考大学,但还是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回到厂里,想着怎样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运用起来。高考复习都是完成工作回家后,利用晚上时间看书的,或者把书揣兜里,工作完了就看。就这样复习了半年,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我记得当时考的分数是350多分,在当年算高的。

  记者:1978年您考上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成为78级港口水工建筑专业的学生。您当时怎么会选择这个专业?

  林鸣:我印象中,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也没有特别高兴,挺平静的。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好像也没填这个学校,后来听说是学校刚组建,被临时“抓”过去,“抓”一大批人,我也在这当中,港口水工建筑专业也是他们安排的。

  我其实很想做医生,我很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如果我做医生,我相信我也会做好的。特别像我这个性格,动手能力强,如果做个外科医生应该蛮好的。

  不过既然有了这样的安排,还是要好好学的。这又要说到兴化去了,兴化人就是这样,很实在。把你安排到一个岗位,都会想办法把工作做好,不会说不喜欢就不干,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这样的特质。

  建造润扬大桥对我影响很大

  记者:您负责建造的第一座大桥是哪一座?听说您还参与了润扬大桥的建设?

  林鸣:我职业生涯中负责的第一座大桥是珠海大桥。但我觉得真正对我影响大的是参与润扬大桥的建设。润扬大桥是个深基坑工程,最深的地方达到50米,基坑外面就是滚滚长江水,施工条件非常恶劣,工人们都需要到50米以下的基坑中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都是战战兢兢的,为了项目工程能够顺利完成,我就拿了个小板凳端坐在深基坑底,用响亮的声音对大家说:坑里安全,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过的,我下来陪着你们一起施工。

  现在想来,润扬大桥就是一所大学,我们都是他的学生,他为我们国家培养了桥梁建设工程的一代人。后来这代人参与了苏通桥、南京三桥等很多中国桥梁建设。

  记者:您儿子也在这个团队,能给我们谈谈您的家庭吗?

  林鸣:儿子从小喜欢数学,后来不知道怎么会成为一个设计师。他的英文很好,很厉害。在港珠澳大桥开通时,还去给央视国际频道做直播。他性格比较静,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能够踏踏实实在这里为工程做总结。在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中外文章,他认为这叫传播知识,他很乐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境界,我还蛮欣赏他的。

  有很多人觉得他是受我的影响才会去做岛隧工程设计,我看他是走的自己的路。之前几十年的时光,我基本都在外,很少在家,照顾不到他。后来做港珠澳大桥这个工程,反而跟他相处的时间多了,经常能够见到,是港珠澳大桥给了我们父子俩这种缘分。

  追求完美不放过任何小瑕疵

  记者:2017年5月2日晚,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偏差测量结果16公分,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偏差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成功了,但您却要冒着风险去调整,将偏差降到不到2.5毫米,这是为什么?

  林鸣:做桥梁干了很多年,开始没有经验,干不好,后来慢慢有了经验后,我就下决心,凡是我经历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好。

  当时做这个决定确实冒了很大的风险,万一失败,损失不可估量。可我觉得不调整的话,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一个永远的偏差。

  在重新安装的过程中,也发生了意外,海水涌入等各种问题摆在面前,当时也不知道能不能撑过去,会不会功亏一篑。好在经过5个小时的奋战,终于解除了这次危机。在这5个小时里,我脑子里闪了千万种可怕的后果,过后想起来还直冒冷汗。这次调整是7年里唯一要崩溃的一次,真的感觉快绝望了。还好有团队的支持和坚守,经过40多个小时的奋战,将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

  有人问我知道调整成功的那一刻激不激动?其实我这一辈子,工程的成和败没有让我有激动的感觉,唯有团队和工人那种坚守、付出和奉献,能够让我感动。

  记者:我们了解到,岛隧工程结束后,荷兰人特地送了一个“拥抱巅峰”的雕塑给您,您认为这个“十年磨一剑”的超级工程会是您人生的巅峰之作吗?

  林鸣:我们国家跟别人不一样的是,还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当中,创造巅峰的机会太多了。在《朗读者》节目,我朗诵的是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后来有个栏目叫我写一句话,我想了好多天都没想出来。有一天,我坐在办公室里,突然就想到“我喜欢出发”,我觉得特别能够表达我的一个状态,人生不能总停在这个地方,要不断地去探求新的东西。

  “拥抱巅峰”这个小雕塑是总结会时,荷兰人送给我们的,蛮用心的,我很喜欢这个创意。后来,征得他们同意,我们还复制了一些“拥抱巅峰”,用来当作纪念品。

  来自家乡的褒奖最珍贵

  记者:在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后,泰州、兴化两地政府都给您发来贺信,您当时心情怎样?

  林鸣:一个人在外,能够得到家乡的政府、代表给我写信的荣誉,这是很难得的,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全国劳动模范你可以获得,但你要获得家乡认可,太难得了。我看到信后,心里蹦出来这么一句话:家乡的褒奖最珍贵。

  记者:家乡也在准备建过江通道,像泰常过江通道、张靖过江通道等,您对此有没有什么建议?

  林鸣:其实我与家乡还挺有缘分的,在泰州大桥建设时,我还曾参与过。

  江苏要建十几个过江通道的事,我听说过,我还跟他们探讨一些建设的新方式。比如说总承包或更大标段的方式,他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我觉得,随着桥梁隧道建设的发展,管理工作越来越多,承包人的管理水平也越来越高,完全可以采用更国际化一些的建设方式来建设工程。

  我在全国很多地方参与过建设,江苏的建设水平是很高的,所以也很为家乡骄傲。也希望能有机会为家乡服务。

  记者 宋燕

标签:港珠澳大桥;大桥;家乡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