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顾朝林:让城乡更有温度与活力
2018-11-01 10:18:00  来源:泰州新闻网  作者:本报记者 谢荣  
1
听新闻

  去清华大学采访顾朝林教授,正值学校暑期旅游高峰。

  按照规定,我们在门口等他来接。

  电话打通后,须臾,一位白衣黑裤、一头花白头发的长者,在大太阳底下疾步走来。“这是来自我的家乡,泰州的记者!”老远,他就大嗓门告知保安。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在国内规划界享有盛誉的专家,领着我们来到他工作的建筑学院大楼第一件事,居然是买来了“梦龙”雪糕和冰咖啡。

  于是,我们的采访,就在雪糕的冰凉和咖啡的醇香中展开了……

  城市规划是特殊的求医问诊

  记者:您现在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等研究。听说当年您在老家靖江曾做过赤脚医生,并很受乡亲们欢迎。

  顾朝林:我是1978年靖江西片区高考第一名,考进了南京大学。在此之前,我在村里做了4年赤脚医生。

  我记忆力非常好,真的称得上过目不忘。比如一篇报纸社论,看一遍就可以复述。中医汤剂的口诀,厚厚一本书,我都能背下来;人体穴位我也能很快背下来。学好知识立即为大家服务,付诸实践,再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记得那时有几个病例,让村民们很佩服我。例如我准确诊断了村民的大叶性肺炎,及时抢救了注射庆大霉素过敏的小孩,通过书本知识比对发现一位村民患上白血病……一直到我后来上研究生回乡,还有乡邻来咨询我相关的医疗问题。

  我做赤脚医生时,我们村500来户,每家几口人、家里什么样、灶台在哪儿、猪圈在哪里,我都很熟悉。我为大家服务,大家都夸我,一直到今天我都非常留念那段时光。

  记者:许多人说您在规划研究中特别强调实践,您的研究成果也由此十分接地气。这是否和您做过医生有关?

  顾朝林:是啊,这段从医经历,对我日后的规划研究工作启发很大。城市规划,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求医问诊。

  规划师与医生有异曲同工之处,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我的工作,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城市区域规划的研究等等,不是在图书馆、办公室创造理论,而是来自于实践。

  记者:您很早就成名了。1983年还在读硕士时,您就推出了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之后这一原创性成果在全国广泛推开。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是我硕士研究生时期在我导师宋家泰先生指导下提出的,主要是研究一个地区如何有机、协调地发展,从而让整个城市释放活力。具体来说,城镇体系规划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结构、一个网络”,“三个结构”包括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一个网络就是网络系统,交通、电力等有形网络和生活关系、行政等级等无形网络如何支撑上述“三个结构”。

  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产生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时期。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结合中国实际升级为国土空间规划理论。

  规划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

  记者:在业内,您被称作是富有情怀的规划师。对于规划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您坚持一个观点,就是“要在公平与效率间找到平衡点”,强调城市规划时“公平第一,效率第二”。对此怎么理解?

  顾朝林:规划师在对一个城市进行规划时,就是给这个城市的所有的人服务,其中包括给穷人与富人、妇女与儿童、企业家与打工者等,因此规划师是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社会工作者。

  那么,我们在这项工作中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这非常重要。我认为,首先应体现公平,公平第一、效率第二。我们不能光为富人、有权势的人做规划,而要为全体人民服务。

  记者:历经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发展很快。有一种观点,说中国应多建几座“世界城市”,您觉得呢?

  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中包含“职能类型结构”,“世界城市”实际上是“职能类型结构”中的一种类型。所谓“世界城市”,就是这个城市对世界有影响力,具有经济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政治影响力等等。

  以前,我们国家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国家,跟世界联系不紧密。改革开放后,外国资本、技术大量进入,同时中国也积极走出去,企业、产品、人员不断走出国门,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

  我觉得北京、上海、广州都建成“世界城市”并不现实,北京可以努力建成“世界城市”,上海、深圳等则可建成“全球城市”,“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能等量齐观。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

  记者:到2030年前后,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70%,在未来20年间,城市化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推进城镇化发展,是您的重要研究领域。您提出,要走“内需拉动+空间转移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您为何这么认为?

  顾朝林:从全球来看,城镇化通常有三个阶段:一是产业拉动阶段,二是土地拉动阶段,三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阶段。目前,我国已开始进入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阶段。

  我觉得,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根源,是过于依重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支撑体系、进城不进人的半城市化状态和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生态和大城市病问题。必须改变这样的城镇化机制,以人为核心,走“内需拉动+空间转移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打破条块分隔、系统分隔的限制,市场和政府同时发挥作用,将“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城镇化提升为“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的城市化,这样一来许多障碍应该都可被清除。

  记者:您对乡村治理也有很多思考与研究。您认为,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满足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规划新理论体系。请详细说一说。

  顾朝林:没有农村的发展、乡村的振兴,中国是不可能完成城镇化过程的。过去我们忽视了乡村规划和建设,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乡村,这个显然是不对的。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鸡蛋的话,城区就是占比较大的“蛋黄”;而农村却好比是一个苹果,城镇是占比较小的“果核”,“果肉”部分是农业和农村土地。两者重心不一样,规划运用的理论也应该不一样,所以我们现在强调要进行乡村规划。

  乡村规划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规划核心是产业,这个产业不是光指农业,而是指“六次产业”,即一二三产联动综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民收入,这样就有条件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置换出来,减少农民数量。与此同时,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注重环境保护、提升生活配套水平等等,从而保持乡村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在异乡,但始终关注家乡。我们了解到,8年前,您给家乡新桥镇做过总体规划,强调要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镇级小城市”。据说您最近又回新桥帮助规划实施,而且还准备邀请朋友去新桥考察投资?

  顾朝林:我家兄妹6人,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去世又早,母亲辛苦拉扯我们成长不易。少时虽然家里条件困难,但仍然有很多快乐时光,新桥一草一木、一村一宅、一事一人,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0多年前,我帮家乡编制了一版总体规划,多年来,新桥镇一直在落实这个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大手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框架已经拉开,城镇风貌已经显现出良好的状态。

  但作为一个由三个老镇区合并起来的镇,新时期下,下一步怎么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怎么向“生态城市”“低碳城市”“镇级小城市”方向发展,怎么建设新城中心区,怎么样让家乡父老乡亲在这里更好地安居乐业,这是我最近特别关注的新课题。另外,我也积极发动朋友来新桥考察投资,希望能为新桥的未来加油助力。

  最后,我想说,作为泰州人,我深感骄傲和自豪。祝福家乡繁荣昌盛!祝福家乡人民幸福安康!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