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姜堰“样板田”亩均增收水稻82公斤
2018-11-01 10:08:00  来源:泰州新闻网  
1
听新闻

  丈量、收割、过磅、对比……10月26日,姜堰区桥头镇大杨村井贤家庭农场成了全省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技术姜堰示范区实产验收现场,来自全省的近百名农业专家见证了药肥减施区与农户药肥常规自用区相比,在药肥双减的情况下,平均亩产水稻增收82公斤。这标志着姜堰成功种出药肥减施增效集成技术“样板田”。

  近年来,姜堰区农委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要求,围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省“263”工作目标,扎实推进药肥减量增效工作,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参与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子课题——江苏单季粳稻区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建成了1080亩药肥减量增效核心示范区,辐射全区面积10.8万亩。

  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程兆榜介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资助下,2016年开始,我省针对单季粳稻,选择姜堰等地,采用药肥减量增效集成技术大面积试验、示范,姜堰示范区达到了集成技术转化的理想效果,值得向全省示范推广应用。

  药肥减施增效集成技术包括种苗、栽培、土肥、植保等多个管理环节,该技术从育苗开始就优化传统的种植管理模式。

  姜堰区农委植保植检站站长张银贵介绍,姜堰示范区重点实施了控种、控苗、控水、控肥、控药的“五控”技术。育秧采用稀播壮苗,塑盘落谷量减少20%左右,通过稀播秧苗培育健壮稻苗,不但为攻大穗夺高产奠定基础,而且增强了秧苗的控病虫能力;在肥水管理上改传统的施基肥、2次分蘖肥、拔节孕穗肥、平衡肥等5次肥料,集成技术省掉2次分蘖肥,加上分蘖期间适时适度搁田,不但节肥、节水、省工,而且控制水稻前中期过量用肥,降低了水稻群体过大过旺生长、后期倒伏和纹枯病等虫害风险;在病虫防治上,打破了7月份该区专为防治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虫、稻叶瘟等病虫用药2至3次的传统,而是保护田间蜘蛛,利用天敌控害除害,达到巧用“食物链”除虫的效果。在此模式下,较常规水稻种植节省氮肥24%以上、农药32%左右。

  井贤家庭农场共种植了360多亩水稻,品种为优质南粳9108、南粳5055。种植户姜井贤说,他大面积种植水稻7年了,今年在省农科院、姜堰农委等部门的帮助下,拿出100亩采用药肥减施增效集成技术,仅施了基肥和拔节孕穗肥,比另一半田少施2次肥,农药也少施了2次。现场测产时,专家各量了2亩田,收割机当场收割,扬净过磅,测定水份,结果示范区每亩实产684.94公斤(折14.5%国家标准水分),比常规田每亩602.75公斤增收82.19公斤,加上节省的农药、化肥、灌水和用工成本,每亩田至少增收200多元。这还不包括少用药肥稻米品质提升、生态环保的隐形价值。“今天现场看了,我口服心服,明年种植水稻一定全部采用这一新技术。”

  扬州大学教授戴其根是现场测产专家组长。他说,这次省农科院和姜堰区政府联合主办的实产验收现场,用事实和数据证明减药减肥不减值,让种植大户亲眼看见新技术应用的成果。姜堰成功种出“样板田”,为药肥减施增效集成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生态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药肥减量节本省工,水稻稳产提质,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