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梅纪馆“见义必为”的石碑有何来历?
2018-10-21 14:20:00  来源:泰州晚报  
1
听新闻

  在梅兰芳纪念馆正殿两侧,镶嵌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上面刻着“守先人施粥遗规,数十年不倦。其他立义塾及遗爱祠、节孝祠,见义必为,天性使然也……”的文字。这两块石碑原立于清代泰州名门望族王氏家族的祠堂内,为何会迁移至梅纪馆并保护至今呢?近日,随着王氏后人回乡寻根祭祖,那一段段有关王氏家族乐善好施、见义必为的家风故事,又在泰州城传开了。

  四十多年间,后人多次回乡寻根

  在泰州,很多老年人对“王十房”这个大名非常熟悉。“王十房”本名王贻哲,是前清举人,曾经做过知县,后于1906年创办泰州泰来面粉厂。

  本月12日至15日,王十房的孙子、原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王光镐教授夫妇,及弟弟王光钰夫妇、姐姐王光錞等一行六人来泰州寻根问祖。他们在泰州文史专家黄炳煜、作家武维春、年轻文史爱好者杨啸晨等人陪同下,先后来到东街上的石头巷王十房故居旧址,以及北瓦厂巷、徐家桥西巷的王氏住宅旧址参观。

  这已不是王光镐第一次回泰。早在1977年,王光镐出差江苏时,曾顺道来泰州寻根。当年,他有幸在海陵宾馆遇到一位熟知泰州历史的老人。由此得知,祖父王十房家族在清代中晚期时在泰州一带非常有名。好多泰州人说,如果泰州少了王十房,这座城市就会失色很多。听说祖宅在泰州城内的石头巷,王光镐便独自寻去。走走问问,终于在城区的东北部找到了这条巷子。巷道长约200米,旧时为青石路面,故名石头巷。巷内最大的宅院就是王十房家的老宅,有气派的朱红大门,一看就与众不同。大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泰州市针织厂”几个大字。或许正是因为变成了国营工厂,王家老宅才被保存了下来。

  2001年,王光镐的父亲,已经90岁高龄的王恺谋,在子女陪同下,回到故乡泰州,来到他少小离家时的王氏住宅旧址,圆了他多年的回乡之梦。

  2009年初,王光镐兄弟几人相邀一道,从北京再次重返故里。

  这次回来,王光镐很激动,他发现王氏祖宅好几处墙上都挂上了“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虽然墙壁斑驳破旧,不见当年的辉煌,但是老宅的一砖一瓦,却依稀可见王家当年的风光。

  王家世代为善,善行至今被传颂

  王光镐向记者介绍了家族的历史。他说,先祖王景隆原是苏州的名门望族,明朝初年由苏州迁泰后“子姓相繁,甲科继起”,接连出了王三祝、王叔槐、王沂中等名人。王沂中是王十房的祖父。

  王沂中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卒于道光六年(1826年)。他生前还捐资修整学政试院的考棚,办粥厂救济灾民,出钱资助贫穷学生。王沂中为善一世,颇得泰州乡民好评,被泰州人尊称为“王善人”。

  王沂中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王广业,清朝进士。之后,王沂中得了12个贤孙,出了2位进士,7人为官。王贻哲系王沂中的第十孙,州人俗呼其为“王十房”,这就是泰州王十房大名的由来。

  这次,王光镐一行再次来到王氏祖宅时,家乡人得知王十房的后人来寻根,纷纷围上来,称赞着当年王家造福乡里、接济灾民的善举。有位老人指着当年王家施粥的场地,无限感慨地说:“好几代人啊,王家天天在这里施粥,粥稠得连筷子插进去也不倒。真是大善人啊。”老人们还记得,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当年有的乡邻自己吃饱了,还偷偷把粥盛走喂猪,王家人知道了也笑而不语。

  一对泰州夫妇特意将85岁的母亲仲慧珍搀过来。仲老太说:“很早,我家就租王家的房子了,我就出生在这屋里。”老人家还记得泰州解放时,王家多处祖宅里都住着解放军。她告诉王光镐一行人,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王光镐的祖母变卖了家中一张红木大床,捐了800元送到街道上,支援前线。到现在,仲老太还记得王光镐祖母的样子,并记得她是1958年离开泰州到北京去的。当王光镐的弟弟拿出他们与祖母的合影照片时,仲老太一眼就认出了她。

  在一处王氏祖宅前,陪同王光镐一行寻根的武维春祖父武简侯的房屋就在附近,现在也是“泰州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王光镐高兴地说,看来我们很有缘啊,两家过去就是老邻居,他们高兴地与武维春在其祖父的老宅前合影留念。

  后人珍藏碑文,欲把好家风传扬海内

  据王光镐介绍,梅纪馆保留的其中一块王氏家族石碑——《诰封中议大夫乡贤王公沂中传》。此碑由钱塘许乃钊撰文并书,许氏乃道光十五年进士,历任河南、广东学政,后帮办江南军务,任光禄寺卿。在许氏所撰王沂中的传文中,先讲述了王氏家族的简史,而后记述了王沂中的业绩与功德。

  碑文说,王沂中自孩童时代起就潜心读书,“一灯荧荧,寒暑无间”。同时他还以孝悌闻名乡里,母亲染病时几个月衣带不解随侍左右。王沂中任职金山县时,为人严谨宽厚,离任返乡后,又做过不少有益于地方的好事。泰州城北门外旧时曾有盐坝,泰州所属盐船都要从盐坝过坝到上河,周围有数百人依靠抬盐过坝养家糊口。但有的官员想另开城东门外的鲍坝和南门的滕坝,绕开北门盐坝。王沂中知道此事后,认为如果开新坝,数百名靠过坝为生的人就会失业,而且泰州城址南高北低,开新坝后会上游干涸下游水涝,有伤农田,于是极力阻止此事,开新坝的主张最终未能实行。

  王氏祠堂的这两块石碑是如何移至梅纪馆的?据了解,王氏祠堂建于1863年(清同治二年),祠堂内曾办过乡贤祠小学。后来,乡贤祠小学改名为城北小学,城北小学与东街小学合并后,王氏祠堂成为工农兵医院(后改为三人医)办公场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旧城改造时,王氏祠堂被拆除,主要建筑的木材、石料被编号用于建造梅兰芳纪念馆,两块石碑也被移了过去。

  如今,祠堂的原址上只剩下一棵300多年的银杏树,那就是长在金鹰西侧苏果超市门前的“福杏”。此次,王光镐在树下伫立良久,感叹这棵古银杏树作为历史的见证被保存了下来。

  黄炳煜还赠给王氏后人一份王氏祠堂石碑的拓片。接过这份珍贵的礼物,王家后人如获至宝。王光镐说,收到这件礼物,是他此行最大的收获。回京后,他要把碑文上记载的家风遗训,全部整理出来印制成册,传给世界各地的王家后人。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要记住先祖的遗训,好好做人,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王光镐老人说。

  记者 胡桂材 通讯员 沈杰

标签:泰州;祠堂;石碑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