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泰州75%以上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内将实现脱贫
2018-10-17 14:17:00  来源:泰州日报  
1
听新闻

  最近这段时间,泰州市邮政公司渠道平台部经理吴建忠忙着跑有食堂的单位部门。为畅通贫困户和经济薄弱村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市扶贫办与邮政公司联合发起了“扶贫富民——助推农产品销售促增收”项目。吴建忠高兴地说:“跑了16家单位个个都表示支持,目前已签订了10份合作协议。”

  该项目的实施,是泰州强化激发贫困户和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一个缩影。

  攻坚路上,如何加快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经济薄弱村能否如期顺利摘帽?泰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坚决落实中央对扶贫工作相关要求,强化精准扶贫举措,深化完善扶贫机制,着力补齐短板,着力探索高质量扶贫新路径。

  数据显示,泰州共建档立卡确定7.09万户11.72万人低收入人口和665个经济薄弱村,目前已有4.35万户7.25万人和370个村实现脱贫,分别占61.4%、61.9%和55.6%。到今年底,全市75%以上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将实现脱贫目标。

  完善政策措施

  精准发力补齐短板

  今年75岁的李奶奶是高港区口岸街道引江社区的一名独居老人。考虑到李奶奶居住的老屋年久失修,安全隐患较大,此前村里免费帮她翻建了房屋。现如今,住在修整一新的新房里,李奶奶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市委市政府明确,实现高质量扶贫,首先要坚决按照中央要求,确保实现低收入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扶贫目标。

  根据调研情况,我市明确目标,着力补齐短板,狠抓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障。其中,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规定,明确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推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据介绍,围绕住房保障,2012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16537户。目前,我市正着手对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住房情况进行全覆盖检查,在此基础上对危房未改造到位的拿出具体工作方案,确保在2019年底全部完成。

  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我市已全面实施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先诊疗后收费”政策,降低了这类人群大病保险起付线标准,并实现了健康扶贫补充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医保政策实现“一票制”结算。为降低低收入人口用药支出的压力,泰兴启动了免费“爱心药点”试点。

  在教育保障方面,我市学生资助政策目前已实现三个全覆盖: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与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在“吃”和“穿”“两不愁”方面,我市也已加强对饮水安全是否到位、粮食是否足额以及能否保暖遮寒等的调查和信息管理。

  同时,我市强化相关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近期通过升级“阳光扶贫”信息系统,将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具体信息纳入统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精准掌握各项扶贫保障政策落地情况。近期,市纪委、市委农工办等部门还将联合组成检查组,对相关工作展开督查。

  探索多种模式

  全力推进就业扶贫

  贫困人口的高质量脱贫,关键是要“授人以渔”。我市的选择是,精准扶贫,就业先行。近年来,全市各地大力探索“授人以渔”式的扶贫开发之路,帮扶贫困劳动力提高技能,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今年71岁的鲁祝生,原先是泰兴姚王镇王家堡村的贫困户。今年,经过培训后,他每天都到村里的加工点从事编藤加工。“如今在家门口就有事做,一个月能赚近2000元,小日子越来越有滋味了。”在泰兴,日子好起来的不仅有鲁祝生。当地人社部门与企业联合,已经在相关村居设立64个加工点,通过开展编藤加工、毛巾包装、糊纸扇等技能培训并吸纳务工,推动低收入群众3000多人走上脱贫路。

  我市着力探索高质量扶贫新路径,为了能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兴化市大营镇建起了扶贫讲习所,请镇干部、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不定期给群众上课,传授脱贫技能和办法,鼓励或带领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同时,该镇还根据市场需求,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草绳编织、电商销售,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脱贫致富。大营镇党委副书记张建明说,通过就业和创业这两条增收途径,今年底,全镇90%以上低收入群众将实现脱贫目标。

  此外,我市还涌现出一批就业创业扶贫的创新举措。其中典型的有,泰兴市分界镇七贤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富民党建模式、医药高新区屠桥社区“龙头企业+社区党组织+农户”的电商模式、兴化市竹泓镇“公司+合作联社+农户”模式等。

  培植特色产业

  增强经济薄弱村内生动力

  随着脱贫工作的深入,我市上下一致认为,经济薄弱村能否真正摘帽,关键在于增强内生动力。

  秉承上述理念,今年以来,我市强化实施一批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培植特色产业,全力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

  “以往救济虽多,但送不走贫穷。”姜堰区白米镇大安村党总支书记张宏珍说,过去,一些机关部门虽然真心实意开展帮扶,但主要以输血式帮扶为主,村里始终缺乏内生动力。去年,姜堰区委农工办帮助选择了芦笋种植项目,区政府投入扶持资金帮助建设大棚等设施,村里牵头成立了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建成了150亩种植基地。凭借该项目,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达40万元,将一举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兴化市钓鱼镇同利村今年把发展“一村一品”与脱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整合该市项目补贴资金、挂钩单位帮扶资金以及村集体自筹资金等,创办了食用菌钢架大棚项目。在该项目带动下,今年可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7万余元。

  正在施工建设的靖江市农村创业发展基地项目,有望为当地经济薄弱村插上腾飞的翅膀。据介绍,该市经济薄弱村有58个,主要集中在生祠、马桥、季市、西来、孤山、斜桥等6个镇。此次建设的农村创业发展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额3.8亿元,将在上述6镇按照“一镇一址、集中集约”原则建设标准厂房,全部建成后预计产生租金收益1626.35万元,这也意味着当地58个经济薄弱村可实现村均增收约28万元。

  记者 张仲明 通讯员 高春荣

标签:扶贫;经济薄弱;低收入人口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