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这个泰州人主持修建了北京故宫
2018-09-11 11:20:00  来源:泰州晚报  作者:杨宝军  
1
听新闻
◀当年燕王朱棣遭劫的金粟寺1957年遭火灾,成为一片废墟,好在因陈珪救驾这段历史, 2006年又得以复原,新建的金粟寺位于淤溪镇南首,与淤溪公园融为一体。

  ▲北京泰宁侯胡同,现西四北七条胡同铭牌

  【姜堰】杨宝军

  泰州北郊,运盐河贯穿的淤溪镇中,有个金粟寺,谈庙宇,古代无数,而跨越时空,追溯到明朝,这座后来湮灭在历史中的金粟寺,却曾因一介乡民陈珪救驾永乐皇帝而声名鹊起。

  北京故宫,国内堪称家喻户晓,国外闻名遐迩。但是,作为故宫建设的总指挥、总策划师的泰州一介武夫陈珪,在故乡泰州却知者不多,只留下了“青蒲角上曹皇后,淤溪湖里泰宁侯”的民谣。

  2006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淤溪镇复建金粟寺,新建的金粟寺位于集镇南首,投入近300多万元,与淤溪公园融为一体,占地7000多平方米,山门上首嵌有一石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金粟寺”三个金字。

  淤溪金栗寺救驾封官

  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为了加强皇权,把诸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抵御外来侵略,巩固大明江山。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他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朱棣,朱元璋的四子,很有谋略,手上有千万甲兵。他受封后,镇守北平,发现侄儿朱允炆想置他于死地。自知性命难保的朱棣,魔高一丈,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以“清君侧”为名,兴“靖难”之师,与朱允炆的势力南军(史称)展开了殊死拼搏。经过三年多的厮杀,南军节节溃退,向北逃窜。朱棣指挥的“靖难军”打到泰州淤溪一带时,南军倚仗这一带河湖港汊有利地形,把朱棣等围困在金粟寺内,进不得进,退不得退。正在万分危急之时,卞庄农民陈珪前来相助。他在牛角上绑好斫草刀,顶着石臼,手拿耘田的滚草心,立在牛身上,出其不意把南军冲得稀里哗啦。卞庄成千的农民也拿起扁担铁叉,跟着陈珪冲向南军。南军以为是神兵相助,天意难违,纷纷逃走。

  燕王朱棣得救以后,非常感谢陈珪和老百姓,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东西,便撕下锦袍一角,交给陈珪,作为纪念。朱棣做了皇帝以后,特地派钦差带着锦袍来卞庄找陈珪,陈珪和钦差对过袍子,当即宣读圣旨,进城封官。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四日,朱棣率大军进入南京。“靖难之役”这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血腥战争伴随建文帝朱允炆之死的千古之谜落下了帷幕。七月十七日,朱棣在南京谒孝陵,即皇帝位,史称成祖。九月,朱棣大封靖难功臣二十四人,其中封侯者十三人,67岁的陈珪被封为“泰宁侯”,食禄一千二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绮三十表里、钞三千贯。这在《明史列传第三十四》中有载:“陈珪,泰州人。洪武初,从大将军徐达平中原,授龙虎卫百户,改燕山中护卫。从成祖出塞为前锋,进副千户。已,从起兵,积功至指挥同知。还佐世子居守。累迁都督佥事,封泰宁侯,禄千二百石。”

  就这样,来自泰州水乡的一介武夫陈珪取得了与大明帝国开国功臣同样的地位。

  侯王传说流传在卞庄

  陈珪,淤溪镇卞庄人,生于元朝至正元年(1335年),卞庄人习惯称“侯王”。据该村91岁的老人陈永靖说,陈珪父母以捕鱼为生(卞庄卞庄,庄南打鱼,庄北押杗),10岁那年陈珪开始习武,其父常请三角垛(现淤溪镇三垛村)武师指教。泰州民间曾有“上野马庄不喝酒,到三角垛不动手”谚语,据说古代三角垛武馆较多,在此习武者无数。陈珪具体跟从的哪个武师史料不详。13岁那年父亲因突发疾病撒手人寰,他和母亲一直跟兄嫂生活。

  陈珪从小放牛,个头高,很有力气,且性格倔强。他饭量大,吃饭喝粥三扒两拨,狼吞虎咽,好像每顿都吃不饱似的,哥嫂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饿煞猴”。他干活,既快又好。放牛、耕田、耘地,样样在行。善良正义,好打不平的他,特别讨人喜欢。

  卞庄村84岁的陈广林老人曾多次听其爷爷讲过陈珪祖坟迁移的故事。陈珪祖坟原葬于一块低洼地上,每逢水灾,坟墓必淹。其父母一次在河里捕鱼时,有名阴阳先生招手,说要过河给人看风水。陈珪父母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先生,摆他过河不收钱不谈,还特地用小米谷子招待了这位先生。到达对岸后,陈珪父母请先生为其祖坟选块地方,阴阳先生顺手拔了根枯竭的芦苇,把陈珪父母叫到身旁,手指脚下的一块凸起的荒凉田埂说,祖坟可迁此,将来你家必出高官,瞬间将芦苇插到荒埂上,夫妇俩一番拱手作揖后,还没等先生踪影完全离开视线时,忽然发现刚插进荒地里的枯竭芦苇顿生绿叶,摇曳多姿。陈珪父母按照先生指点,很快以瓦器将祖坟迁移到此地。

  清道光年间,泰州有位叫王广业的进士,曾在海陵竹枝词中写过:“鬼语诸侯已入胎,果然燕子北飞来,何如风雨三更夜,解避绯衣景秀才。靖难功勋铁券颁,锦衣世袭锦衣还,子孙艳说封侯裔,只在泥丸土堑间。”竹枝词后面这样注释:陈珪父母怕祖墓被水淹没破了风水,夫妇夜间泊舟岸侧,复闻鬼役来,神止之曰:“毋庸,侯已入胎矣。”就在此时,陈珪出生。

  留下遗迹成民俗起源

  建文四年(1402)七月,朱棣在南京登基,改号永乐,史称明成祖。同年九月,67岁的陈珪,被封为“泰宁侯”。靖难功臣二十四人,其中封侯者十三人。

  朱棣登基后的第二年,阔别家乡30多年的陈珪特地从南京回淤溪卞庄省亲祭祖。陈珪亲和低调,船到卞庄时,仅有10人护卫,全部是普通百姓身着装扮。省亲祭祖完毕,他沿村庄转了一圈,所到庙庵烧香礼佛,遇见百姓亲热问候,临别时还捐赠了不少银钞,吩咐陈氏族长,购买石块铺设街道,卞庄“石街”由此而来。石街西起“七公庙”,东至“龙华禅院”,全长260米,全部购用优质标准的麻石板块,长2米、宽0.6米,厚25厘米,每块重达600多斤,总共400多块,石街其气派当时在里下河地区村落少见,让人叹为观止。

  卞庄龙华禅院至今还保存着明代木雕四角亭,里面奉供着三毛祖师菩萨。木亭质地非凡,匠心独具,据说是侯王陈珪当年在京城按紫禁城太和殿制作而成,八个劳力才抬得动,且只有陈姓后裔才有资格去抬。每逢“十月朝”(阴历十月初一)庙会都在大街小巷巡游一番,以此祭奠侯王,昭示其英魂永在,护佑家园。

  迁都受命修建紫禁城

  如果说陈珪在“建文削藩”救驾中有功,创造了第一次历史机遇,那么“成祖迁都”又为陈珪创造了官运亨通的第二次机遇。永乐元年(1403),朱棣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北平府为顺天府(与元朝大都区别)。深得朱棣信任的陈珪,协助皇太子朱高炽留守北京,成为北京最高军事长官。

  永乐四年(1406)七月,朱棣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旧称紫禁城,今称故宫)。明朝一代最为浩大、最为重要的建设工程正式奠基。身在北京71岁的泰宁侯陈珪被任命为北京宫殿建设总负责人和总策划师。这期间,陈珪知恩图报,殚精竭虑。督查造砖制瓦,招募能工巧匠,挑选官员民工,规划营建紫禁城……井井有条,燕王极为满意。

  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朱棣命令文武群臣集中讨论营建北京之事,紫禁城的建设步伐加快。与此同时,朱棣再次下诏,明确陈珪统揽整个北京城的建设。据《明史成祖本纪》载:“(十五年春正月)壬申,泰宁侯陈珪董建北京,柳升、王通副之。”接受这个任命时,陈珪已是83岁的迟暮老人。朱棣特地让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担任陈珪的副手。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朱棣在紫禁城奉天殿(今故宫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八方藩国的朝贡和拜谒。隆重仪式之后,君臣来宾在庆贺宴上举杯饮酒共庆迁都之喜。遗憾的是营建北京宫殿的第一功臣陈珪未能活到此次盛会,他在永乐十七年(1419)病逝于北京,终年85岁。朱棣获悉陈珪讣闻后,为之停止视朝三日,特地委派使者代表前往灵前祭祀,追封陈珪为靖国公。这在当日算是备极哀荣,两年后,永乐大帝宣布正式迁都。

  北京现存泰宁侯胡同遗址

  吃水不忘挖井人。迁都仪式上,朱棣念陈珪救驾之恩,下诏其后代13人承袭爵位,直至明朝灭亡。

  而今,如果走进北京西城区,有一条胡同叫作“西四北七条”,胡同总长400多米,这条西四北七条胡同正是明永乐年间泰宁侯陈珪的府邸所在,初名泰宁侯胡同,后因清代道光皇帝的名字叫旻宁,为避讳“宁”字而改为泰安侯胡同,也称泰安侯胡同。

  后来,陈珪及其后裔一直居住在这条西四北七条胡同里,而泰宁侯的故乡泰州,则留下了“青蒲角上曹皇后,淤溪湖里泰宁侯”的民谣。当年燕王朱棣遭劫的金粟寺1957年遭火灾,成为一片废墟,好在因陈珪救驾这段历史,2006年又得以复原。

  北京的“泰安侯胡同”,泰州“金粟寺”,泰州人如感兴趣的话,不妨去好好瞻仰怀古一番。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