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机残骸做的梳子,左椿龄(左)和倪昌茂老人各有一把。
8月24日,泰州晚报报道了77岁的倪昌茂寻找援越老战友左椿龄的消息。2天后,左椿龄老人从报纸上获悉了这个消息,他非常激动。在记者的帮助下,双方约定于9月1日相见。当天,记者随倪昌茂来到左椿龄家中,见证了这对老战友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
同款梳子印证峥嵘岁月
9月1日清晨,天空淅淅沥沥下着雨。正当大家都担心大雨会影响两位老人见面时,雨正好停了。
在外孙和爱人朱玉英的陪同下,倪昌茂来到老战友左椿龄所住的小区。年纪大了,加上对这次见面很期待,倪昌茂显得特别激动。每爬一层楼他都要停下脚步,深深吸口气,平复一下心情。
门打开的那一刻,倪昌茂和左椿龄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分开这么多年,他们都想从对方的脸上,找到彼此年轻时的轮廓。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拉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他们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嘴唇却都在微微颤抖着。
坐到沙发上,老人们的手依然紧握着。曾经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之情,比别的感情更多了一份干脆与热烈。哪怕分开这么多年,彼此间没有隔阂。
当天,左椿龄特意穿了一条崭新的军裤。为了这次见面,他前一晚就从衣柜中,取出这条珍藏多年、却一直舍不得穿的军裤。老人把它熨得没有一丝皱褶。
倪昌茂颤抖着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宝贝,那是当年战友们用高炮打下的美军飞机残骸做的梳子,左椿龄也有同款的,他也拿了出来。
“当年只有少数的人才有这样珍贵的梳子,没想到我们两人都有一把。缘分啊!”倪昌茂说,两把梳子,说不定是出自同一架敌机的残骸呢。时隔52年,它们的“合体”,共同印证了那段峥嵘岁月。
两位老人畅叙战斗故事
两把梳子把老人们的思绪带回了曾经炮火连天的越南战场。他们搜寻着记忆中的重叠点,打开了话匣子。闷热的气候、守护过的桥梁、肉制品罐头、威武的高射炮……这些词语在两位老人的口中不停地闪现。
据左椿龄回忆,1966年3月3日,那是部队在越南打的第一仗。当天,一位小战士托他带块肥皂,但他忘记了。当天下午,小战士就上了前线并牺牲了。这位小战士,是高炮67师在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位战士。
左椿龄提起那段往事,喉头有些哽咽。从他的话语中还能感受到内心深深的自责。从那之后,他身上便多了一个笔记本。无论哪位战士叫他帮忙捎东西,他都认真记下来。
“还记着吗?部队每打一仗就要换个地方。”左椿龄问。
“记得,怎么不记得。不换地方目标就会被敌人锁定了。”倪昌茂答。
“战场处于丘陵地带,高炮转移很麻烦。从一个山头转移到另一个山头往往需要几个小时。大炮是我们连队100多号人,一起用绳子慢慢拉到山顶上的。”左椿龄突然抬头看向远方。
“是啊,山不高,可是高炮太沉了,路又不好走。我们机关的战士也一起帮着拉。高炮转移后,还要在原来的地点用毛竹伪装成假的高射炮。”倪昌茂老人补充道。
“然后,再找个空罐头盒子套在假炮的炮口上做伪装。”两个老人你一言我一语,重温着战斗中的很多细节……
倪昌茂的老伴朱玉英说,那时,也不知道未婚夫是在越南打仗,总以为他们部队在云南执行任务。每隔一个星期,倪昌茂就会给她寄回一封信。信中写满对家人的思念,却只字不提战斗中的危险。
“想家了,我们就会给家里寄上一封信,通常是前一封信寄出去一个星期,后一封信就开始写了。有些不会写字的战友,就叫人代笔。”倪昌茂说,“那时,写信是不封口的,要经过上级的审核,就怕泄露军事机密。寄信的地址,也是写的云南几号信箱。”
“老战友”餐厅内庆贺重逢
左椿龄的女儿左原为了父亲和老战友的这次重逢没少花心事,得知倪昌茂伉俪要来,她提前一天定制了鲜花。
这些年,母亲去世后,左原总是想办法让父亲开心。“我们老家在兴化,这边亲戚很少。爸爸能走动的地方也不多。这次,能联系上老战友,爸爸很开心,但又怕麻烦我们。”左原说,“他开始说还是别见面了吧,可是一会又说,见了老战友我该说些什么呢?就像个孩子一样。”从部队回来这么多年,父亲经常和她提及部队的往事,左原知道那段历史在父亲心里分量有多重。
左原为这次见面,特意预定了一个有意义的餐厅——“老战友餐厅”,听说这是兴化几个退伍战友一起合开的。餐厅各处布置了和军旅生活相关的元素,如厨房的门上就挂着一个“炊事班”的牌子。左椿龄当年在炊事班当司务长多年,看着这块牌子,他觉得格外亲切。
“老左啊,你不知道,我当年也在炊事班干过一段时间呢。”倪昌茂说。“你是去炊事班帮厨的吧,哈哈哈……”左椿龄的话,逗得大伙儿直乐。
饭桌上,两位老人共同举杯,庆祝半世纪后的重逢。倪昌茂老人还即兴作了一首诗“弹指一挥五十载,异国战场情犹在。殊途同归今又聚,笑看晚霞添重彩。”
“现在,我的脑子里已经能想起你年轻时的样子了。”倪昌茂望着左椿龄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