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陆元荣:让中国加速器不断加速
2018-08-20 10:20:00  来源:泰州日报  作者:申莉敏  
1
听新闻

  人物简介

  陆元荣,1965年生,祖籍靖江。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RFQ与中子照相项目负责人。法兰克福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技术与应用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有强流粒子加速器物理与技术,RFQ中子成像与应用等。

  仲夏的北大校园,依旧热闹,年轻的身影谈笑着走过。30多年前,少年陆元荣也曾是他们中的一个,在这所校园里开始人生的新篇章。30多年过去,曾经的青涩学生变成受人尊敬的教授,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尽管正值暑假,但作为北大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陆元荣并没有太多假期,外地讲课、指导学生进行课程研究……在离北大校园不远的北京大学技物楼办公室里,我们采访这位从泰州走出去的粒子加速器研究专家。

  哥哥们是榜样

  我一定要去北大读书

  1965年,陆元荣出生于靖江市滨江新区小桥村,陆家三兄弟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聪明,陆元荣排行老三,自小以两位哥哥为榜样。“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那一年,陆家大哥考上了武汉海军工程学院,成了村里不多的几个大学生之一,由于生活条件艰苦,陆家二哥也一直在坚持半工半读,成绩十分优异。

  哥哥们每次回家,都会带回不少书籍,大哥曾学习过有关微波电子学的课程,他的许多书都让陆元荣觉得有意思,或许,就是在那时,他的心里悄悄埋下了喜爱物理的种子。“我也要考大学,一定要去北大读书。”少年陆元荣心里时常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当被问为何会对北大这么执着时,陆元荣也无法准确说出当初是怎么想的,“或许是与我从小读的书有关,觉得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有民主自由的氛围,去北大读书后,出来就能为国家做贡献。”陆元荣说。

  这个愿望并不是随口说说,对于陆元荣来说,他有这份“底气”,小学起,他每门功课都很优秀,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再加上又碰上了好时候。”陆元荣告诉记者,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靖江县中面向全县招生,农村少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入学机会,“那时候,学习条件艰苦,高中住校的时候,每次从家往返都要走好几十里路,还常常要背着当月的口粮,缴给学校食堂。家里还经常停电,有时候连煤油灯也不舍得点,我有时候就躲在灶台旁看书。”陆元荣感慨,说起那段日子,脑子里就会想起,母亲在一旁纳鞋底,自己和两个哥哥坐在小方桌上合着一盏煤油灯看书的场景。

  然而,贫苦没有压倒心存理想的孩子,1982年,陆元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阴差阳错选物理

  遇见好老师是我的幸运

  “其实,我的第一志愿是化学,因为考前生病,没有达到理想的成绩,最终选了原子核物理专业。”陆元荣笑着说,其实,这也没有多少遗憾,因为自己热爱物理。

  除了是因为小时候看了许多哥哥带回的物理方面的书籍外,还和自己遇到的一群好老师有关。“你们或许不相信,我初中时候的物理老师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陆元荣笑着告诉记者,初中时期,他就读于前进桥学校,由于农村教师匮乏,又恰好遇到学校尝试改革,于是,语文老师施欣涛被安排来教陆元荣所在班级的物理课程。在那之前,对于这位物理老师,陆元荣只知道他文采斐然,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对于他如何讲物理充满了期待。

  施老师的第一堂物理课让陆元荣至今印象深刻。“我还记得他当时带了一把杆秤到教室,让同学们自己试着称量不同物体的重量,然后学着读数,并把斤两换成物理课上的单位。”陆元荣回忆,这一下子激发了许多同学的兴趣,自己和其他同学轮流拿着杆秤称量,细心记下结果,争相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动手成果。“我就觉得这个老师很不一样,首先让大家体会什么是重量的概念,然后什么是重量的单位,重量怎么计量,由此而引申他讲的秤杆的杠杆原理,为什么秤能够称出物体的重量,一堂课他就把初中物理的书教掉了一半,我就一下子体验到物理的乐趣。”陆元荣感慨,是这位施老师把自己和其他许多同学带到了科学的领域。“我想,我就是从那一堂物理课中,感受到了物理学科的魅力。”陆元荣说。

  “我在读书时期遇见了不少像施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能遇到他们,是我的幸运。”陆元荣说,至今,他还记得许多老师的名字,回家乡探亲时,也会去看看当时的老师。

  我有一个愿望

  事业赶上国际先进步伐

  进入北大之后,陆元荣不是泡在图书馆里找文献,就是埋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到了毕业季,他一心想早点出来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这个努力勤奋的靖江男孩却走进了当时北大毕业论文教研室主任李坤的眼中,陆元荣优异的成绩以及肯吃苦的拼劲让李坤很是欣赏,将其留在自己的教研室工作,在李坤的推荐下,陆元荣在全班40多人中获得了仅有的四个留校机会之一。

  在校期间,陆元荣一边工作,一边旁听研究生课程,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后,他仅利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课程,提前一年毕业。也是在此期间,陆元荣加入了北大前校长、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的课题团队,陈佳洱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是我国加速器领域的泰斗。1991年起,陆元荣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加速器教研室工程师。

  陆元荣介绍,所谓加速器,就是用人工方法把带电粒子加速到较高能量的装置,可应用在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等基础研究及工业照相、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应用范围很广。

  在跟随陈佳洱院士的过程中,陆元荣开始了对RFQ加速器的研究,RFQ加速器又叫射频四极场加速器,在上世纪80年代,是国际上最热的一种加速器类型,由于出色的科研能力,1994年,陆元荣被邀请到德国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两年之后,陆元荣带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1998年,他和团队建成了国内第一台强流氧离子RFQ加速器,实现了正负氧离子的同时加速,这项突破性成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此外,陆元荣还协助陈佳洱院士完成了由北大、清华、中国科技大学三校教授完成《加速器物理基础》书稿,该书获得全国普通高校原子能类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1年,陆元荣又一次受邀赴德国参加海德堡大学重离子治疗癌症用IH直线注入器的研制,这一装置在海德堡大学成功安装,并用于癌症病人的康复治疗。“运行以后已经治疗了两千多的癌症病人,而且治疗效果非常好。”陆元荣说。

  如今,陆元荣正在主导北大强流氘速RFQ加速器研究,并参与激光加速获得准单能质子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的愿望是让我国的加速器事业不停加速,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步伐。”陆元荣说。

  “耕耘”背后有遗憾

  家乡永远是我牵挂的地方

  如今,除了担任北大物理系教授之外,陆元荣还身兼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粒子加速物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多个职务。

  在加速器领域“耕耘”数十年,陆元荣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但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在谈起父亲给自己写信的往事时,这位年逾五旬的男人竟然忍不住潸然泪下。“大学的时候,我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寄到我们宿舍后,我们同学都笑,说这是谁给你写的信,一个信封上有那么多错别字。但我说,这个信不是到了我手里吗!这就是成功了!所以大家当时都觉得不可思议,我说你们不要笑话我爸爸,你们把这个信看一看,就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影响下一代的,后来,我把我的信在宿舍里公开了。”陆元荣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在他记忆里,父亲好学,在督促自己学习的时候,自己也在学,最终,不识字的他竟然能读懂小学课本。“如果父亲生活在自己的年代,肯定要比自己有出息多了,与他比起来,自己只是享了时代的福。”

  让陆元荣至今遗憾的是,2005年,父亲因病去世,而那时自己正在国外交流,没能见到老人家最后一面。这件事也让陆元荣意识到,应该在还来得及的时候,珍惜和老人相处的时间。“现在,我母亲还住在老家靖江,我每年都要回去几次,看看老人家。”陆元荣感慨,母亲在哪,家就在哪。

  一次次返乡之行中,陆元荣也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名大学教育工作者,陆元荣十分关心泰州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他表示泰州要在大学建设上有更高站位,并愿意为家乡的高校建设出一份力。“我们要让大学变成我们城市发展的充电器,只有这样才有无穷的发展动力,才能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也才能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陆元荣说。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