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李德平:先祖李春芳,父子两院士
2018-08-13 10:27:00  来源:泰州日报  作者:申莉敏  
1
听新闻

  1926年11月4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兴化。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员、名誉院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我国核工业辐射防护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建立了我国核工业辐射防护研究和监测体系。指导了我国初期放射性计量实验室科研及建立实验室的工作,为建立中国的辐射防护科学研究和辐射监测体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采访李德平先生的这天早晨,北京突然下了一场大雨,雨后的天空,清透的蓝里微微泛一点白。李先生满头银发,声音洪亮,记忆清晰,见到家乡人,远远迎上来。

  这场聊天,从家乡开始,也从家乡结束,92年漫漫人生路,有艰辛,有快乐……他一一拾起散落的记忆碎片,与我们分享。

  人生最初教育都是在兴化完成的

  “我是兴化中学的学生呀!”采访一开始,李德平就主动与大家聊起家乡。李老说,自己虽然出生在北京,但是,人生最初所接受到的教育都是在兴化完成的。

  李德平是兴化望族之后,先祖李春芳是明朝状元,兴化人为其立匾“状元宰相”,祖父李元宰是前清秀才,曾留学日本,供职北洋政府。父亲李继侗则是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林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且创办了内蒙古大学。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战火连天。考虑到家中还有族人在兴化,父亲李继侗决定把李德平送回老家避难。在辗转了苏州、扬州等地后,1937年年底,李德平第一次回到兴化。

  “在兴化时,我住在西大街132号。就读昭阳小学,日子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平静,1938年,兴化频繁遭到日军空袭,警报一响,我们就都跑回家,把厚棉被盖在八仙桌上,躲在桌子底下。随着空袭越来越多,学校搬到了兴化下面的湖北庄与东鲍两个小村子,村子间来往都靠船,很少能听到外面的消息,只有一位王老师拥有一台小收音机,从广播里听到重要的新闻后,再向大家传播。村里没有专门的教室,同学们就在村里的庙里上课。教室里有佛像,上课吃饭都在课桌上,晚上的时候,两个人合点一只洋蜡学习,睡觉就在教室后面放一副铺板。”

  李德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许多老师的名字。教数学的徐蔚平老师,年轻的刘嘉祥老师,教英语的顾有庆老师……“这些老师都特别优秀,水平都很高,教英语的顾老师本来在上英语课,讲着讲着却给大家讲起了三角。另一位教我们美术的顾老师还教我们用染色的灯草粘拼图画,用麦秆编扇子。现在想来,依旧觉得有趣。”

  李老不停感叹,兴化的文化底蕴深厚,自己在这里学到了很多。

  从兴化高中走进了西南联大

  “兴化的这段学习经历,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之后进入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只用半年时间就通过了西南联大入学考试,比其他同学都抢先一年。”李老说。

  1943年,因为父亲李继侗在西南联大任职,李德平在结束了兴化的高中课程后,决定动身前往昆明,一方面与家人团聚,一方面期待能进入西南联大,继续学习。

  在中国大学史上,西南联大一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但在开学一个月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又继续向西南行进,1938年2月搬迁至云南,同年4月2日,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只存在了8年,然而,英才辈出,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至今仍让许多人怀念。

  “那真是一段特别的经历。我是西南联大倒数第二届学生,赶上了她最后的一个时期。至今还记得,从兴化一路辗转到昆明的不容易,先是坐船,再走路,抢火车票,换了无数个交通工具,一路上借宿在相熟的亲戚和朋友家。赶了几个月的路后,最后到达昆明,然而,要到学校还要再坐一段木炭公共汽车。我之前看到一些影视剧里讲这一段,大家都是坐汽车,真实情况并不是那样的。许多人都不知道木炭公共汽车是什么,其实,就是在汽车车厢里固定一个炉子,一路烧木炭,到了一定的温度,它就会变成煤气,用来发动引擎。”

  1944年,18岁的李德平正式成为西南联大物理系的一名学生, “那时候,我们每个系师资力量都是很强大的,我们物理系有周培源、赵忠尧、霍秉权等教授。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曾在公路旁摆地摊,为别人刻图章。物理系的赵忠尧老师在家里制肥皂,卖给周围的人,我们许多人用的肥皂都是赵老师做的呢!”

  清华大学校长周培源向“中国核弹之父”推荐了我

  在结束了西南联大那段特殊的求学经历后,李德平回到北平,选择在清华大学继续余下的两年大学课程。“身边全是厉害的人,自己只能算是还可以。学习的氛围也十分自由,学生间比拼的劲头也很强,大家都一心扑在研究上。”

  毕业后,李德平留校在物理系任助教。李德平回忆,当时学校实验室教学仪器紧缺,同时美国又对中国购置核物理科研设备进行封锁,很难添置,而每年的招生人数却在大量增加,物理系的助教们就自己动手做教学仪器,设计图纸制造仪器,甚至改造仪器,使其发挥多功能用途。

  1950年秋天,“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为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到清华寻找人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周培源向其推荐了两个人,其中一位就是李德平。“他们来征求我的意见,并带我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参观,我发现那里的云室技术和计数管技术都在国际前沿,比当时清华的条件先进了不少。就是受了这么一点诱惑,我才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

  “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我遇见了许多著名学者,这些师长们的科学作风与品德,对我影响很大。在工作上,钱三强先生放手让大家干,每一次实验时都要亲自演示操作,在做一些有害元素测量时,都督促大家备好防护工具。”

  著名核物理学家戴传曾还和李德平一起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卤素管,“卤素管当时国外虽已商品生产,但工艺保密,有关文献屈指可数。戴传曾先生带领着我,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攻克了卤素管如何不被腐蚀的问题。之后,生产工艺被推广到华东电子管厂,产品批量生产。之后,我们又成功研制出了中子计数管,这些都为中国核工业的铀矿勘探和开采、教学工作、武装防化兵、中子物理实验、核武器研制和核试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测量手段,为中国自主研发核武器和核反应堆奠定了基础。”

  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安全问题是生命线

  在核科学研究及核工业建设中,“生产未动,防护先行”。1958年起,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开始核安全防护科学研究工作。李德平担任该所辐射物理研究室主任。李德平带领团队一起完成了我国核设施第一次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同时,还设计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剂量监测系统,为中国的辐射防护科学研究和建立辐射监测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试爆成功,李德平带领科研人员在现场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列成表格编出手册,为防化兵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并力排众议,建议采用国际公认的防护原则和标准。这一建议使我国避免了前苏联曾走过的弯路。

  改革开放后,李德平在辐射防护研究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国际辐射防护界的认同,他也开始为加强中国辐射防护界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做一系列工作, 1987年,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安全咨询组成员,1986年,担任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中国辐射防护近代化”的主要负责人。

  在我国辐射防护领域,李德平不仅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还担任《辐射防护手册》主编数十年,为我国辐射防护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直到现在,这部手册还是我国辐射防护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李德平说,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安全问题是生命线。

  父子都是院士,最喜欢大煮干丝和小炒河虾

  如今,从科研工作上退下来的李德平还是闲不住,在他的家中,沙发上、书架上堆满了各种书籍,这其中既有与自己研究相关的,还有不少是与父亲李继侗及家乡兴化有关的。

  翻开一本绿色封面的《李继侗传》,李德平感慨,父亲学识高,一生也很传奇,对自己和其他几个兄妹都没有刻意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小时候,家中有很多父亲的书,常常会看他的书。父亲还特地为自己订了《科学画报》。父亲在清华园教书,也常常带着自己在学校周围散步,父亲在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自己则在1991年获得同样的殊荣,也是一种缘分。

  李德平常翻的书中有一部《兴化志》。有时候还会讲给家人听,只要报刊、电视里提到兴化,老人家都要看好一会,每当家乡有人寄来一些当地编的书籍,他没事也喜欢翻来看。几年前,他还特地为兴化中学写了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回忆自己当时在学校的生活。2001年和2015年,老人家曾两次回乡,看望家乡的一位堂姐,还参观了以前的学校,特地去看了油菜花。“总之,有关家乡的事,我都关注。最喜欢的菜就是大煮干丝和小炒河虾,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吃一吃。”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