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他花九年让一段枯木长出新枝 盆景大师曹季德的这个得意之作斩获全国银奖
2018-08-13 09:46:00  来源:泰州晚报  作者:徐瑶  
1
听新闻
曹季德创作的《傲骨凌云》。

曹季德在修剪盆景枝条。

  盆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它将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浓缩在咫尺盆钵之中。在我们身边,也有这么一位盆景大师曹季德,他几十年醉心盆景创作,多次荣获大奖。今年,他的名字更是出现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名单上。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最得意的一部作品——《傲骨凌云》,看他如何将一盆枯木培育出了新枝。

  九年培育终获得意之作

  曹季德培育的这盆《傲骨凌云》曾在第八届全国盆景展上斩获了银奖,说起这盆得意之作,曹季德有着一段长达九年的故事。

  多年前,曹季德去安徽山区寻宝时,意外发现了这棵榆树,当时树桩瘦得只剩下薄薄的一层树皮,其他部分都枯萎了,但树形却神似骨头,曹季德看中了这棵象形榆树的前景,将它带回了泰州。

  虽说这棵带回来的榆树为落叶乔木,生命力比较强,但其树龄已有上百年,能不能成活成了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曹季德像照顾老朋友一样精心照料,一天要去看好几遍,高温的夏季给它遮阳、补水,发现虫害及时处理,每天观察新出的芽叶的状态。经过2年的地栽培育,原本老态龙钟的榆树居然焕发了新意,不但发了新枝,还长出新的根系。

  上盆后,曹季德根据新枝条的生长进行造型摆布,开始最为关键的手工剪扎,“扬派”盆景以扎为主,以剪为辅,一把小剪刀、一把破枝钳以及几缕棕丝,灵活运用传统九种棕法来实现。新手行弯时,稍不注意就可能弄断枝条,曹季德花了10天时间扎完《傲骨凌云》的初坯,靠的就是积累多年的手上功夫。

  初坯造型修完,盆景打造才刚刚开始。云片枝条稀稀落落,枝条的骨子要硬朗才有味。曹季德说,此后每年他都会进行重新整扎,用棕丝将伸展出的枝条在水平方向上做蛇游式弯曲,每根枝条的顶端做到“一寸三弯”。经过9年的用心培育和剪扎,《傲骨凌云》终于有了饱满、潇洒而飘逸的云层,并在第八届全国盆景展上惊艳四座。

  “它就和我的性格一样,有执着和坚持,也有不服输的骨气,哪怕需要经过九年的等待和坎坷,所以我给它取了‘傲骨凌云’这个名字。”

  开办工作室望传承手艺

  曹季德醉心盆景创作已有四十年,退休前在泰州市园林管理处工作,其间跟随盆景大师王寿山先生学习“扬派”盆景剪扎技艺,练就一手扎片拿弯的好功夫,多次代表泰州在全国盆景展上获奖。

  今年年初,退休后的曹季德在稻河古街区的牛市巷73号创办了“泰云堂”盆景工作室,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盆景前度过的,即使是盛夏时节,他也常汗流浃背地修剪树条、构思创作。

  “松柏榆杨这些树种耐寒耐高温,是泰州人适合养的盆景;最近三伏天要用遮阳网降温。”曹季德说,从上盆培养到制作定型,每一盆都需要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功夫,成型之后,还要时时修剪、养护,为了照顾这些宝贝,他经常忙活到后半夜。

  2014年江苏省文化厅发布的《关于命名第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中,曹季德榜上有名。今年,曹季德的名字更是出现在了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名单上。

  “扬派”盆景发源于明末清初的泰州,上世纪80年代初,被确定为全国五大流派之一,随着不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如今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扬派”盆景非遗传承人,曹季德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现在,“泰云堂”小有名气了,常常有游客进来参观,曹季德也乐意当“讲解员”,他还定期举办盆景展邀同行好友们一起交流学习。

  接下来,曹季德还计划在“泰云堂”开设盆景剪扎和欣赏课程,邀请孩子们来学习。市民有任何关于盆景上的疑问也可前往工作室,与他交流经验。曹季德说,希望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来普及盆景知识,推广盆景艺术。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