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搭档开店半个世纪 两个剃头匠演绎乡村版“中国合伙人”
2018-06-14 18: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14日讯 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结识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三位大学好友,在时代激流中齐力创办英语培训学校的故事。在兴化市垛田镇一个叫芦洲的小村里,有两个剃头匠,从20多岁开始合作开店,一直到现在,搭档了半个多世纪仍“不离不弃”,演绎了一个乡村版的《中国合伙人》。

  两个剃头匠合作半世纪

  这家理发店在兴化市垛田镇芦洲村一条小巷子里,店面还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风貌。没有醒目的招牌、没有喧闹的音乐、没有华丽的装潢,店内摆放的两把老式铁质理发椅已锈迹斑斑,桌面上的剃头工具也颇有年岁,木头架上的不锈钢脸盆、燃烧着的炭炉和一旁的老式水缸,透露着沧桑。在这里,你可以很轻易地感觉到每一个角落里散发出来的怀旧气息。

  77岁的王德荣和71岁的史德高同是这间老理发店的理发师傅。

  每天早上5点多钟,他们相继来到店里,生炉烧水,打扫卫生,只要顾客推门进来,闲着的师傅就会立刻站起来招呼,开始干活。日复一日,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两人也从年轻小伙变成头发斑白的老人。因为手艺精湛,来过这里剃过头、修过面的人大多成了常客。

  “年轻的时候就在这剃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75岁的村民刘进华躺在椅子上,王德荣用手中的一把剃刀正在为他剃面刮胡子。在王德荣给他用热毛巾敷脸的间隙,刘进华告诉记者,见过不少同行合作,没几年就分开了,而他俩在一起半个世纪了,从来没见他们吵过。

  秘诀就是“亲兄弟明算账”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为家里太穷,王德荣到上海投奔亲戚讨生活。在上海时,他学了剃头的手艺,之后就拎着剃头包,在上海的弄堂里走街串巷,帮别人理发,后回乡。

  而史德高从小身体不好,干不了体力活。为了能养活自己,就跟着亲戚学了理发手艺。1963年,他归来开了理发店。后来村里8名剃头匠,成立了一家集体所有制的理发店,该店解散后,两人选择了在一起开店。

  不知不觉中,一合作就是半个世纪。

  “可能我们秉承一个‘亲兄弟明算账’的想法,才能一直走到现在。”王德荣说,决定合作之时,他们就口头约好,如何分成,虽说没有写下来,但这些年,他们一直秉承着这个口头约定。

  合约是,如果两人同时在店里,所有的收入都平分,无论谁多做生意还是少做生意,而且账做到“日日清”。在店铺的右墙角,摆放着一个看上去年代久远的木质箱子,这就是他们放钱的地方。每天打烊后,他们会将箱子里的钱倒出来清点平分。而如果一方有事“请假”,那么就秉承“不来不得”的约定,当天的收入都归守店人所有。可能就是因为账算得清楚,才避免了矛盾。

  虽然老理发店跟不上潮流,但因为精湛的手艺,还是吸引了不少中年人的光顾。46岁的沈福好就喜欢两位老师傅的手艺。他说,十几年在此理发、修面,这里的手艺真是呱呱叫。特别是修面,那可是要技巧的,刀在脸上走,贴而不紧,快而不破,刮好一摸,顺滑自然,舒服得很。刮脸、刮胡子、理发6元,单刮脸、刮胡子3元,价廉物美手艺又好,所以才会吸引他们来光顾。

  史德高告诉记者,虽然生意没以前好,但他们两人都没有退休的意思,希望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将老理发店一直开下去。

  记者 宋燕 徐霖 通讯员 吴萍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