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泰州(滨江)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自下而上”新探索
2018-05-16 10:4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16日讯 4月7日,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一群来自海内外的博士、教授、高工等新材料业界“大拿”齐聚泰州滨江工业园区,召开泰州(滨江)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筹备会暨项目研讨会。这表明,园区新材料产业将发力奔跑,成为强劲的经济“增长极”。

  按照常规,这样的创新研究院一般由园区发起成立,然后园区组织召开上述会议,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研讨。

  不过,这回情况却并非如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研究院的建立,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路子,即不是先有研究院这个“壳”,再往里填人才、技术与项目,而是先有人才、技术与项目,再顺势谋划研究院。此次会议,也并非由园区发起主办,而是这些天南地北的参会专家们自发举行,园区仅仅提供会务帮助。

  这是一件新鲜的事儿。

  “我们也是首次尝试与探索。”泰州滨江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潘小泉说,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为第一动力,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泰州到2020年还要力争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新形势对开发园区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更多创新举措、集聚更多创新资源,才能作出更多‘滨江贡献’。”

  近年来,滨江工业园区秉持“在更高水平上建设科技生态绿色园区”理念,将科技水平和人才集聚能力摆到了重中之重位置,先后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青岛能源所、北京过程所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个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我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独特的‘人才蓝海’,即从大院大所、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等出去独立创立科研团队的技术专家群体。”潘小泉给出了这样的“速写”——他们都是业界“牛人”,基本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资金支持,并具有一流的研发能力、丰富的人脉资源及对项目的敏锐判断力。“这些大咖背后,‘链接’的是精英人才团队、丰富的社会资本和能自动实现项目互补的产业链。”

  石化新材料为园区主导产业。“但长久以来,该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是园区‘短腿’,制约着园区大步快跑。我们一直在琢磨,如何尽快补充这一不足。”泰州滨江工业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沿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昊告诉记者,他们反复琢磨了一年多时间,决定从“人才蓝海”求得契机,摸索一条集聚创新力量、推动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简单而言,就是通过“人才蓝海”石化新材料领域相关权威专家,联合产业圈内志同道合的其他专家,通过“以才引才”方式,自发集聚起一个专注研发、产业化的精英团队。当人才、技术、项目条件成熟时,在园区自主成立新材料研究院,再引入各界资本实施市场化运作,打造一个股份制研究院。研究成果可直接实施产业化,也可向社会转让,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专家、企业、园区取得共赢。

  该模式被称为“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获得业内人士高度点赞。“这个研究院,是一个创新集成、成果转化、产出经济效益的平台,是一个专家和企业、市场和资本深入合作的平台。”北京大学博士王文忠认为,它来源于市场、面向市场、按市场机制运作,将使得专家能够更好地与市场融合,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对市场竞争力的支撑引领。

  根据规划,泰州(滨江)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规划将分为三期建设。2018至2020年为规划启动期,将成立科技公司8到10个,转化专利成果10至20项,申报市级工程中心或实验室2至3个、省级工程中心1至2个,形成年产值2至3亿元;2021至2022年为孵化发展期,将筹建100亩的化工新材料基地,转化专利成果30项,聚集科技型中小企业4至6家、高新技术企业2至3家,形成年产值8至10亿元;2023年至2025年为快速增长期,将建立500亩新材料产业基地,聚集高新技术企业8至10家,其中2至3家将上市,研究院也力争整体上市,形成年产值80至100亿元。

  不仅如此,这个创新型的研究院还有着更大“野心”。它计划两年内拿到“国字号”牌子,未来不仅要成为园区新材料产业强有力的“技术根据地”,还要成为泰州新材料产业的“带头大哥”,并力争成为全省新材料领域的排头兵。

  “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快速推进,已有4个高端人才团队签约落户,带来了高性能树脂与复合材料、航空涂料、高铁装备特殊材料、抗菌材料等一批好项目,预计今年底加盟的人才团队将达到10个。”徐昊透露,眼下园区最要紧的任务,就是如何提供“高纯度”的精准服务。

  对此,今年以来,泰州滨江工业园区已先后召开4次会议进行专题讨论。最新的消息是,园区人才公寓近日已经启用,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将全面启动,园区正紧锣密鼓筹建科技服务公司,提供包括商务秘书、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推广、金融服务、物业服务等一揽子高品质服务。(谢荣 瞿格兰 曹华锋)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