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3月19日晚上7时许,公安海陵分局京泰派出所处警大厅里坐着了一位很酷的老人,他眼戴一副墨镜,跷着二郎腿,施施然抽着香烟,手边还有一杯冒着热气的开水。跟老人的悠闲状态完全相反的是,民警们正在焦急地搜寻老人的身份信息。
迷路老人身份成谜
“老爹,你是哪里人啊?”
“我是花荡的。”
老人自报家门是扬州人。处警民警觉得奇怪:路人发现老人时,老人驾骑的电动三轮车没了电,风雨交加,他独自在火车站的公交站台已经徘徊多时。要是老人家真是从扬州的,难道他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泰州?
经过耐心仔细地询问,再加上研究电子地图,民警初步推断老人当天早上从扬州江都出发,中途迷路,一路骑着电动三轮车到了泰州。
老人一字不识,有严重的口音。民警只能勉强听清老人姓卢(鲁、路、陆),三四个值班民警研究出好几种姓氏的可能。在老人自报的扬州江都区花荡村中,民警试遍了同音字、音近字,都查无此人。
老人不仅随身没有携带身份证等能证明身份信息物件,连手机、现金也没有。民警一时犯了难。
“人脸识别”辨身份
因为缺少老人的姓名、地区、身份证号等关键词,当天值班的民警纷纷拍下老人的照片,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希望能找到老人的家人。
看到老人的照片后,市局、分局等部门迅速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开展比对。很快,系统比对出了一个相似度达到96.27%的老人,就是迷路老人。
原来,老人姓卢,并非江都花荡村人,而是江都启于村人。
有了身份信息就好办了,民警迅速查找到老人的子女信息,可老人的子女要不就没有联系方式,要不就是座机号码,拨打过去都是空号。
“警马”联系上老人家人
警花储欣自告奋勇,“我们跑马拉松的江苏公安建了微信群,各个地方的同行都有,里面肯定有江都的。”
消息发出不到1分钟,江都民警李邵就伸出了援手:“我来请指挥中心和属地派出所找一下他的家人”。
当晚8时28分,李邵给储欣发来消息:“老人家人的固定电话,刚才核实了。”一个多小时后,卢老的家人来到了京泰派出所。(顾和平 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