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晨钟暮鼓 越千年
2018-02-26 09:21:00  来源:泰州日报  作者:袁晓庆  
1
听新闻
泰州钟楼巷现状。
光孝寺钟亭旁所立清人缪永煦诗碑《南唐永宁宫古钟歌》。
南唐铜钟
1955年《革命烈士纪念碑亭落成全影》局部,右下角大钟为尚未落定的南唐铜钟。
曾经的钟楼

钟楼巷俯瞰

  中国江苏网2月26日讯 古代钟楼撞钟报时,鼓楼击鼓示更,作为权威的光阴提醒,是极具可信度的,由此人们皆以“晨钟暮鼓”来支配自己的生息劳作。

  泰州钟楼的铜钟,早年经文物部门考证,系南唐时期(937-975年)所造,传为泰州永宁宫遗物;泰州鼓楼也与永宁宫有涉,为宫之阙门改建而来,始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

  钟鼓楼作为我国古代城市的代表性建筑,不少已不复存在,但泰州钟楼所遗铜钟,以其珍稀被誉为江苏四大铜钟之一,以珍贵赫列于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铜钟

  江苏四大铜钟之一

  “夕阳古巷秋风起,大钟卧埋荒草里。丰山崷崪霜倒飞,洒泣吴陵钟久死。无端虡业撞渊渊,杨家威令洪声传。欲惊海水作保障,羁縻反受他人怜。葛藟刈尽周主喜,永安往劫随飘烟。乃知攘夺多余痛,禅关此日高连栋。互忏钟鱼女比丘,可曾惊醒英雄梦。君不见,永乐巨钟镌华严,亦复锈铜苔花沾。”

  这首诗叫《南唐永宁宫古钟歌》,是清末邑人诗家缪永煦所撰,现镌刻于光孝寺钟亭旁的石碑上。诗中虽然用了一些如今看来比较生冷的字词,比如虡业(意为挂钟的木架)、羁縻(意为控制)、葛藟(《诗经》中的流浪歌)等,但通览全诗,令人感觉苍凉悲怆的心绪还是油然而生,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故事凸显在眼前:

  南唐烈祖李昪(889-943年)在泰州建永宁宫,把被他所灭的吴国杨行密的子孙迁此居住:李昪“以海陵为泰州,置永宁宫于州之门右,迁其族以处,使亲信褚仁规为刺史,以专防护。”(《五国故事》)李昪在名义上来报答杨行密禅让的恩德,实乃在此幽禁了其子孙,以防死灰复燃,又有举措是宫内人严禁宫外通婚,仅允许宫内人互为婚配,生男达五岁,李昪即遣使来宫,封以官爵、授以冠服后赐死,葬宫外小儿冢。

  当时为了掩人耳目,永宁宫的建造也确实以宫廷建制操作了,比如宫前还建了钟楼——永宁宫在如今“学政试院”的位置,如今颇富名声的泰州古铜钟,传为永宁宫钟楼遗物,亦即当时所造。而杨行密的子孙,最后却被南唐嗣主李景闻设计赶尽杀绝了,以至人去宫空。有说永宁宫在后周(951-960年)被战火所毁,又有说之后永宁宫成了宋元时期的泰州州治,但不管怎么说,南唐铜钟却是留下来了。

  明洪武三年(1370年),古海陵县治(今海陵区政府所在地)重建州治,州守张遇林对鼓楼顺作修葺,后任史遇次年复建钟楼,却是信了舆家“势有偏胜”之说,为对应鼓楼从而产生气势所建,南唐铜钟就这么又有了钟楼。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所纂《泰州志街市》载:“城之内自北而南大街,自东而西大街:十胜街、状元街、进德坊、鼎魁坊、临淮坊……歌舞巷、钟楼巷……”——这一《泰州志》中所记钟楼巷,当是今见最早有了此巷后的记载吧。如此,泰州钟楼巷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泰州学宫的教室明伦堂建成后,几位绅士建议将铜钟迁至学宫,但愈掘钟体却愈陷愈深,只得作罢——这时的钟楼当已荒废,南唐铜钟已深陷土壤。这是清代邑人夏荃(号退庵,1793-1842年)在其《退庵笔记》所记。

  夏荃还写道:“钟楼、鼓楼峙今州治东西,以州治前南影壁(在今州治前影壁之南,斯文雅堂浴室之西)度之,二楼正在两腋间,俗传今州治为南唐永宁宫旧址,二楼均当为李氏所创。姜丈桐轩作《南唐永宁宫大钟歌》(同时陈澧堂、缪静轩两公皆有诗……康熙时,刘阮仙先生有《吴陵古钟歌》,见手录诗稿),断钟楼为南唐建,亦引影壁作证,颇怪刘志疏略,说似可据,然余窃有疑者。”

  钟鼓楼乃泰州古迹,颇为地方文人雅士的关注,虽说夏荃文中所记诗歌,今皆难以一窥本来面貌。但从夏荃所叙看来,文人们所撰有关钟鼓楼的文字,多为复述前人所识,并无挖掘的新解,甚至不符史实、殊为可疑的说辞也照例援引了。

  同一时期的诗人、学者康发祥(字伯山,1788―1865年),在《海陵竹枝词》中写铜钟时,却发人所未发:“巷里古钟学聋哑,不闻钟声似蒲牢。莓苔青绿通身有,瓦砾丛中位置高。”康发祥就前人所说钟上有铭文,特别在诗后加注,说铜钟“绝无款志”。

  但是到了民国年间,“款志”之事又有反弹。韩国钧等纂《续纂泰州志》:“今细审钟身,确有文字,虽多剥蚀漫漶,而‘同光’二字则清晰可辨,考‘同光’为后唐庄宗年号……”

  夏兆麐(号耐庵,1885-1948年)晚年在其《吴陵野纪》中说:“钟,铜质,青红斑驳,厥状甚古,有谓为南唐物者,有谓为明初物者。旧时钟身半没土中,无款识可辨,难断时代。今钟身出土矣,其字以年久磨灭,显明之字迹无多,然细为寻视,隐约间犹有‘同光’二字可辨,而‘同’字尤明晰……是钟之来固甚久远。”

  透过有关钟鼓楼记载的字里行间,可见从清末到民国,作为泰州形胜的钟楼,已长期失去了往昔风光,仅仅成了人们怀古思今的一个见证物。

  1940年1月25日,日军飞机轰炸泰州时,铜钟的钟钮被炸去一块,钟身也有被枪弹击伤的痕迹。当时,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正率部驻扎泰州,他领头立“泰县古钟纪念碑”,碑文云:

  “海陵古钟,一名‘飞来钟’,相传为南唐吴杨氏之旧物,以守护吴人。屋宇破败,风雨侵蚀愈光泽,咸以为神物。朔望,多有焚香膜拜之者,邑之先贤康公北山,且敬之曰‘钟丈人’。二十六年七月,倭寇犯我华夏……李总指挥明扬来守斯土,复观兹数椽败宇毁于敌机,而钟则无恙。爰捐赀鸠工建亭,期此千年古钟有所守护,游者有所休憩,并勒碑以留纪念。夫此钟虽非国宝,究系地方名迹,幸后之镇斯土者,加意爱护焉。”

  碑为1940年2月所立,立碑者首署李长江,后有第二纵队司令颜秀五、第六纵队司令陈才福随署,最后为碑文书写者、书法家江永思署名。李长江于1941年2月13日率部投日,所立此碑当在投日之前。

  1955年,泰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亭落成时曾拍一照片,照片右侧可见岳墩和岳庙,照片右下角则为尚末落定的南唐铜钟,当时铜钟刚从钟楼巷移来,之后铜钟才安置在了烈士祠南侧的附属院内。

  1982年,泰州南唐铜钟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如今海陵惟一被列入省级保护的单件器物,与丹阳唐钟、淮安金代铜钟、南京明代铜钟一起被推举为江苏省四大铜钟。

  1989年,台湾妙然法师返乡参观,在烈士祠他看到了久违的南唐铜钟,由心羡而心动,提出了是否将铜钟移到修复中的光孝寺,他的这一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同,由此,南唐铜钟被移置于光孝寺内妙然捐建的钟亭。

  《(万历)泰州志街市》载钟楼巷名。

  撰文/袁晓庆

  供图/袁晓庆小雨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